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移民作为一项自上而下进行的、“危机治理应对式”的政策,在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被实践”的过程。作为一个由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推动的事件,其移民实践包含着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相互冲突、缓和。在“生态移民”的话语指导下,国家与社会在村庄中相遇、互动。从生态移民政策的执行者角度来看,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对于政策的顺利进行是必要的;从移民的角度来看,运用已有的地方性知识调整行动策略以争取利益最大化也是必要的。本文以内蒙古额济纳旗生态移民的实践过程为例,运用“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探讨在乡村社会国家与民众碰面的具体场域情景中,代表国家利益的权力和权威是以何种策略“软硬兼施”的,以及牧区移民是以何种形式的行动和话语进行“日常形式的反抗”的。研究发现,在实际生态移民搬迁的情景中,当地官员对正式权力的使用时十分谨慎的,而是借助于日常积攒的对当地农牧民的了解,用正式权力的非正式因素、运用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和说服的方式来“富有人情味”、“软硬兼施”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移民在此情境中则运用“诉苦”、“讨价还价”、“低姿态的不配合以及窃窃私语”等表现为“日常形式反抗”的话语行动策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说明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二章,额济纳旗生态移民的制度背景。介绍额旗生态移民安置补偿政策体系等。第三章,初入额旗:田野经历。介绍笔者第一次到研究点的见闻及研究兴趣点等。第四章,再入额旗:生态移民实践的场景还原。以事件为线索,较为详细的阐述生态移民中正式权力的地方性运作、“拔钉子”等场景。第五章,生态移民实践中地方性知识运用与权力运作过程的分析。本章从旗干部、村干部、农牧民三种视角分别阐述了其运用地方性知识及权力(权利)的过程。第六章,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