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璀璨的国家,少数民族是中国的特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也是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吃的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题。由于地理环境等差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孕育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但是随着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关于食品的各种问题得到社会重视,与食品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对食品系统的研究也备受学者关注。研究饮食文化的文献和书籍已多不胜数,但是对食品系统的研究相对很少。云南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着25个少数民族,这里的文化复杂多样,饮食各具特色,藏族虽不是云南独有,但是其饮食文化很有特色,虽然地处景区内,却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太多的影响,日常生活的研究在国内外不多,日常生活也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领域,值得人们重视,相较于其它学科,地理学研究很有特色,可以将地方主体的日常生活时间和空间轨迹相结合,具有别的学科所没有的优势,所以论文选取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洛茸村这一藏族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阿格尼斯·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和食品系统理论,用人类时刻参与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生活轨迹跟踪调查法,拍摄影像照片等方法,通过一个月的密切接触和跟踪洛茸村中9位具有典型性的村民并记录其日常生活轨迹,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进而研究落茸村人地关系的变化。论文以日常生活轨迹为出发点,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到村落的实地调研与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梳理出洛茸村藏族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藏民文化系统等方面分析藏族的日常生活环境与背景基础;以四大要素分别是主体、活动、时间、空间为核心记录并整理地方主体的日常生活轨迹,并以不同类型的人为主体,将其日常生活中参与的活动进行分类界定,密切观察记录主体在自身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以及空间轨迹;并且根据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时空轨迹,重点研究日常生活轨迹中村民的食品系统相关活动的参与情况,找出主体在日常生活轨迹中参与食品系统活动的共性和差异,构建不同主体参与的食品系统活动图,进而分析藏族在日常生活轨迹中的食品系统特征和问题,寻找和思考这些特征和问题形成的原因,通过食品系统的研究来看洛茸村人地关系的变化情况。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研究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活动轨迹,得出不同主体日常生活的空间范围及活动强度,并发现他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系统活动相关的特征和问题,其食品系统的主要问题有:食品的生产、获取与运输问题,食品加工制作问题,食品安全和健康营养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传统生计方式的影响,传统生态文化、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信仰的影响以及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影响。2、洛茸村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型社会,总的来说,村落的食品系统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生产——采购——加工制作——消费——处理,是比较传统的食品系统,没有复杂的加工制作、运输和分销零售过程。3、透过日常生活时空轨迹中的食品系统研究,来看洛茸村4个方面的变化,由于人地关系的变化,影响了需求和消费的变化、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资源和环境的变化。人地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过去对土地的依赖变为现在对普达措国家公园的依赖。因此,以食品系统为媒介来研究人地关系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地方主体是食品系统变化的动力,可持续的食品系统,需要村民、景区和政府相互协调,共同出力。因此,透过食品系统看洛茸村藏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需求和收入的增加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相互支持作用的变化,使原本世代居住在落茸村的藏民和地理环境之间和谐共生关系发生改变。以期对洛茸村可持续的食品系统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