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人问题是世界各国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不少国家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大。这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老年人的问题向来是被人们遗忘的一个角落。他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很多人不仅遭受贫困与疾病的折磨,而且始终要面对社会的冷漠、歧视和偏见,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困难与要求。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老年人问题已经引起愈来愈多的人关注。在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大批关注老年人命运的作家,多丽丝莱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多丽丝莱辛是二十世纪以来英国才华横溢且风格多变的女小说家,她自开始创作生涯以来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蜚声战后的英国文坛。她的作品不仅在英国,并且在整个英语国家的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她作为当代英国小说家中获奖最多者之一,曾经连续数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果。她的作品无论男人或女人,老人或年轻人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虽然组成《简萨默斯的日记》的两部小说《一个好邻居的日记》(1983)和《假如老人能够》(1984)在她的众多著作中称不上巨著,但也可算作是莱辛创作后期的重返现实主义的一部重要作品,本书即描述了以吉尔为代表的青年,又描写了和以莫迪为代表的老年人,而中年人简娜是他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意识到时间的力量,从年轻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从老年人那里预见到自己的将来。着本书赋予了生活更多的意义,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特殊关切。也正是莱辛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的领悟,构成了这篇论文三个章节的框架。
第一章主要是对老年人面临的健康、经济困扰、孤独等问题的分析。不像在那些传统的国家里,英国的老年人不再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帮助和照料,相反,他们还要尽可能地不去“麻烦”他们已经成年独立的子女。莫迪是女主人公简娜在当地议价药店里结识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她虽然贫穷,但个性很强,骨子里透出一股傲气。简娜与莫迪这两位单身女人结成了非同寻常的友谊,并且彼此改变了人生的态度。丰裕的现代社会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冷漠,真挚的友谊更是难觅,但是在这两位社会地位反差极大的女人身上却有所体现,这也可以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个极大的讽刺。莱辛总是试图在丑恶的人性中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这些美好的善良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不容易找到,但简娜对莫迪的帮助使老人重新找到了希望,并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第二章探讨了以吉尔为代表的几个年轻人的不同性格和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对待长辈的态度等。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价值观念,以及他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然而在青年时期,他们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尚未明确。他们敢于创新、冒险;对现实不满,富于进取心,总想摆脱传统的束缚,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但另一方面又不十分成熟。尤其在英国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这就给青年一代带来了更多的迷惑、压力和矛盾,长辈的支持与指导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莱辛在本书中通过对几个不同性格的青年人的描述及比较,使我们能够了解这一代英国青年的特点,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及家庭生活,也探索了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第三章则探讨了书中提到的三代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老年人与中年人,中年人与青年人,老年人与青年人的以莫迪为代表的老年人与以简娜为代表的中年人,简娜与以吉尔为代表的年轻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和相互间的影响。简娜由于自己长期对工作的痴迷而忽略了人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直到丈夫和母亲相继去世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对他们的冷落与忽视。自从在药店里偶遇莫迪并与其成为朋友们之后,她们之间更像是母亲与女儿的关系。莫迪从简娜那里得到了久违了的家庭般的温暖,而简娜则反省自己的人生,虽然她现在年富力强,但有朝一日她也会进入老年,更重要的是,因为对待老年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简娜的两个外甥女吉尔和凯特则是青年一代中两个截然不同的代表。吉尔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以简娜为榜样,工作上认真负责,雄心勃勃,是年轻一代中积极向上的代表,从她的身上,简娜仿佛看到了自己年青时的影子。而凯特则是颓废一代的缩影,她整日沉迷于音乐与酒精,把自己与真正的世界隔绝,孤独无助却又不肯接受别人的帮助。不思进取,想获得一份好工作,但又不肯付出努力。简娜想拯救凯特,但不得其法,以失败而告终。但莱辛在本书的结尾又给读者以信心,凯特被简娜的同事汉娜带走,从凯特写给简娜的信中,我们看到了希望。
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即普通又微妙。老年人需要社会和子女的关怀,但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正确面对迟早回到来的事实:思维的迟钝、体力的衰弱和死亡的临近。年青人虽然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无所畏惧,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的不足,他们仍然需要长者的辅助,并虚心接受他们的指导。从莱辛的描述中,对人性和人际关系中不可解释的本质有了深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