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型呼吸量监测仪(Respiratory Ventilation Monitor,RVM)准确性研究;第二部分为新型呼吸量监测仪在非插管全麻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第一部分新型呼吸量监测仪(RVM)准确性研究目的:评价新型呼吸量监测仪测量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03月择期拟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12例。均选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术中采用左侧卧位。入组患者术前双肺正常,肺功能均无异常。术中同时记录RVM所测量的潮气量(TV测)、呼吸频率(RR测)与Drager麻醉机监测仪显示的呼出潮气量(TV实)、呼吸频率(RR实)。结果:RVM与Drager麻醉机的MV、TV、RR测量值之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r值>0.90,P=0.00,ICC>0.9)。RVM与Drager麻醉机的平均MV差为0.06L/min;平均TV差为6.29m L;平均RR差为-0.14 b/min。结论:RVM可提供准确、连续的数据,实时评估通气状态。第二部分新型呼吸量监测仪在非插管全麻患者ERCP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目的:RVM与现有的呼吸监测进行比较,为其在ERCP非插管全麻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择期行ERCP术拟施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60例,均选自2019年04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患者。入室后给予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 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以及分钟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潮气量(TV)。呼吸暂停,低氧血症或视觉评估呼吸异常为气道处理标准,根据术中有无对气道进行处理将患者分为两组,发生气道处理组为T组,未发生气道处理组为N组。记录发生气道处理事件及原因,低分钟通气量事件;记录术中镇静药量、镇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术者对麻醉满意度评分;术后6小时预后指标,包括术后恶心呕吐(Post 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评分及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难纠正的低氧血症、严重血流动力学异常、谵妄);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异常(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体动情况。结果:低分钟通气量事件发生于气道处理之前。低分钟通气量事件预测气道处理事件方案中的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98.1%。在现有的气道处理标准中,低氧血症指标优于呼吸暂停或视觉评估指标(P<0.05),而呼吸暂停与视觉评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一般情况分析,未发现年龄、性别、BMI、吸烟史、肺部疾病史、镇静药量及镇静时间对术中发生气道处理事件有影响。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PONV评分、术者满意度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麻醉并发症中气道问题最常见,其次为低血压、体动、心率减慢。结论:在ERCP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RVM对低通气的监测与现有监测相比,可准确且提前发现通气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