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ERPs实验技术,研究文科生和理科生对大学校徽中的多模态特征早期加工时的认知机制,以期发现学科背景对多模态早期加工的影响。多模态话语指语言和其他符号资源共存并共同建构意义的语篇。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基于社会符号学,将言语信息和其他非言语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符号资源间的互动关系、符号资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多模态话语。但由于研究者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或者解读动机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语法分析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语法依据,使得在同一多模态话语分析时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导致分析的主观性太强。另外,大部分行为学研究证明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和思维风格以及推理能力等,一些实证研究则发现文理科生的思维风格差异不显著。因此,本研究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以大学校徽为刺激材料,探究文理科大学生对其多模态特征的早期认知加工情况。本研究采用2(学科:文科与理科)×4(刺激类型:花,完整校徽,名字校徽,图片校徽)×4(脑区位置:O1/2,A1/2,T5/6,TP7/8)×2(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选取43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本科生作为被试,其中文科生22名,理科生21名。实验采用被动觉察的范式给被试呈现视觉刺激,让被试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灰色方块进行计数。实验采用E-Prime 3.0软件进行编程,Neurolab数字放大器采集并记录实验中产生的脑电数据,然后通过Matlab对脑电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并将结果输入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峰值波幅和峰值潜伏期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文科生组和理科生组在单一模态和多模态早期加工的过程中诱发的P100,N170,P200的波幅和潜伏期均无显著差异(Ps>0.05)。这表明,在长期的文理科思维训练中形成的相应的思维风格在多模态早期加工中产生的影响不显著,其影响因素可能与任务和被试采用的策略相关。该研究结果佐证了前人关于文理科生思维风格无显著差异的观点,这也为文理科生对多模态特征的认知加工方式和思维风格提供了电生理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