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80后”文学的商业化现象为主要考察对象。“80后”在21世纪初曾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影响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降温”的速度也异常迅速,短短几年内已经在外界的批评和团队自身反省下被弃之如敝履。“80后”成为浮躁和商业化的代名词,其迅速兴起和衰落,为大众文本的轮换机制作了一个生动的样本。鉴于此,以“80后”为例分析商业化狂潮对文学的影响已成为对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要求。本文将根据何群提出的“轮换机制”理论,从“80后”文学商业化现象的发生原因出发,就“80后”小说的类型和中国文化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揭示“80后”之所以成为应季文化消费品的原因。论文共分三个部分对该问题进行论述,第一章将从萌芽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80后”写作者最主要的起源和集结地,直接引发“80后”文学广泛传播和初始商业化的起因出发,挖掘“80后”商业化开端的主客观原因。尽管《萌芽》杂志一再声称,“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要开拓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但不可否认,“新概念作文大赛”之所以取得其捆绑销售的高校优惠招生政策功不可没。除了探讨比赛举办者的初衷,文章还将就“新概念大赛”参赛者和文化市场等不同角度探讨“新概念作文大赛”举办的初衷以及“80后”文学商业化的起源;论文第二章首先研究了“80后”作家群体急于引起关注的功利行为、与前辈作家、评论家的争论和冲突以及“80后”群体的内讧(“弑父”与“弑兄”)行为中隐藏的深层动机。当代主流文坛与“80后”之间的“交流无能”是公认的事实,然而在新老两代人的冲突以及“80后”内部“偶像派”“实力派”的火药味浓重的批判中,体现出的却是“80后”们面对没落的恐惧。做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80后”的迅速兴起和衰落,都为大众文本的轮换机制作了生动的样本。论文第三章通过对张悦然、韩寒等“80后”代表作者前后作品及近年来动向,以及新涌现出的较为贴近底层文学风格的年轻作者管春燕等人的分析,展现了“80后”逐渐“脱离天空,回归大地”的新面目。同时,也对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影响和掌控的文学环境加以关注,提出了在文学市场空前繁荣下的危机。文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脱离政治工具的身份后,已经渐渐淡出社会中心位置,青年一代如何在未来的文学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篇章而不仅仅沦为出版商手中的文字机器,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