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重要的群体却往往被忽视。随着认识实践的不断深化,人的地位才具有了更合理的定义和定位。最能够体现这个认识过程演变的就是中国传统思维中对“民”思维的进化与升华,即民本思想的演变过程。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意识到“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其主张也着重强调一种民本意识,出现了爱民、富民等先进的思想。但是由于社会和阶级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是建立在“君本思想”为主干的前提下,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的民本管理思想更体现的是一种政治管理行为,“民”还是处于一个管理客体而存在,还是无法摆脱被控制、受动于统治阶级的工具。因此民本思想必须进一步的发展与整合。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人民自觉意识的觉醒,使得更多的爱国志士以及思想家更多将目光转向民主,即主体自觉与思维独立。这种转化实质上就是认识领域中人的主客体地位的转化,这更有利于人性的复归与觉醒。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当属孙中山先生以及他提倡的具有时代性与革命性的“三民主义”思想。孙中山先生亲身经历了多次救国救民的革命活动,在一次次的失败后孙中山总结出了实质性的结论就是只有真正的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孙中山先生更关注于大众民生、民计,孙中山先生的民生史观可以作为民本思想进化与发展最好的体现。因此,此时的中国的进步思潮体现为改革旧体制,倡导民主与科学,建设民主主义国家。这一时期更集中体现出一种经济管理的思想,即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振兴国家,富强国家,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历史进入现代,人们更加关注于对自由与权利的向往与追求,而且民主思想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意识,扩大到更广泛的范围之中。这一时期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出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思维,“民”既作为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民”作为管理的主体体现在对个体自由与权利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作为管理的客体就要求管理者能够为他们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激励机制,使他们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实现了在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客体地位的转化,根本目的是在于对人的主体作用的肯定,激发人们的建设热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真正的实现人民做主、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