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敦煌民间词与金代道教词为主要考查对象,重点对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进行比较研究。产生于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民间词与产生于词曲过渡时期的金代全真道教词,都兴起于民间,是从民间取材并回归到民间的词作。不同的是,敦煌民间词处于词产生的初期,词体发展还不成熟,诸多方面尚未定型,而金代道教词创作之时,经历宋词的发展演变,已经相当成熟,但金代道教词没有沿着宋词的发展轨迹,为了找到道教与词的契合点,另辟蹊径去回归民间,向通俗化靠拢。虽然处于词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因为都是民间大环境下的产物,其作品在创作倾向、艺术特点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度。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把握这两类词,削弱人们的认识误区,本文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着重从其思想内容、创作倾向、艺术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对比性的探索研究,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尽管作者的身份不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敦煌民间词与金代道教词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都喜欢从民间汲取创作之源,模仿民歌的写作模式。来自于民间市井中的特殊身份,使其作品中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表达感情直而露,真率、爽朗、直抒胸臆。不同的是敦煌民间词是集实用性和娱乐性为一体,金代道教词偏重于宣传性,把词作为宣传道教的工具。体式上,敦煌民间词处于词发展的初期,体式尚未稳定,不拘平仄、叶韵不定、多咏调名本意,且有衬字、和声等迹象,而金代道教词本身的民间随意性以及道教本身的发展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其也具有这些特征。句式的处理上,不讲究规范,根据需要做出调整,加衬字、和声,同时不讲究平仄、叶韵等。为了把词和道教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内容多与词调合,在运用仙格调的同时,还大量的改制词调并创制新调。此外,两类词作语言都比较通俗浅显,多用口语,将方言俗语纳入其中,并且喜欢运用叠字、顶真等手法,增强了词作的韵律节奏感;在写作手法上,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喜欢把现实生活观照到词中,并且善用夸张、想象等异乎寻常的写作范式,构思比较奇特,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二者出现于文学发展进程中新旧文学的更替与转变时期,无形中或有意或无意地仿效继承先前文学中对其本身发展有价值的文学观点、现象等,并在其影响下,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创新,形成两词特有的写作范式。但它们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影响着后世新文学的发展,开启了文学发展的新思路,在文学史上的处于相当重要的中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