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仍有待提升。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教育全过程,提升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助于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推进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仍有待提升。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教育全过程,提升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助于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针对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探讨,旨在丰富生态文明素养的理论研究,为提升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教育调查法对小学高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研究。首先,对生态文明素养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小学高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及构成,为问卷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采用自编问卷对重庆市S区城市、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三类学校共453名小学高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运用SPSS21.0和AMOS21.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结合理论研究和教师访谈分析重庆市S区小学高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结果的成因,讨论结果的意义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小学高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重庆市S区小学高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但情感素养、行为素养相对偏低。小学高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性别、是否担任班干部以及不同学校类型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显著低于女生,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显著低于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农村学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显著低于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小学高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小学高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结果的成因,讨论结果的意义与不足,本研究提出了提升小学高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议。具体如下:发展学生道德感和理智感,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素养;注重学生行为过程的体验,提升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素养;重视学生性别差异,提升男生生态文明情感素养和行为素养;针对班级任职差异,提升非班干部学生知识素养和行为素养;关注学校类型差异,提升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情感和行为素养。
其他文献
关节疼痛是是指各个关节部位的疼痛感受,疼痛的性质各种各样,包括活动后疼痛和静息性疼痛等种种。关节疼痛是世界上一种常见症状,它的原发病牵涉范围非常广泛,种类又繁多,病因又各异。关节疼痛的常见病因有韧带的损伤、软骨的损伤、关节的滑膜炎、自身免疫系统的疾病、劳损和各种肿瘤引发的疼痛、关节的脱位、病毒性感染、骨关节引发的炎症、外伤引起的关节疼痛、化脓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血液疾病、维生素D的缺乏
以玉米皮为原料,采用耐高温α-淀粉酶脱除玉米皮中的淀粉,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进行优化,确定了玉米皮中淀粉水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为1462.3 U/g,固液比为1:10,p H为6.5,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4.0 min,在此条件下,淀粉的残留量为1.97%。以玉米皮为原料,采用中性蛋白酶脱除玉米皮中蛋白质,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Box-Benh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后,以扶贫为题材的纪录片应运而生。在肯定近年来扶贫纪录片在反映扶贫进程上所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与问题。由于将扶贫相关政策等抽象事物作为思想主题,扶贫题材纪录片多以解说词直接叙述,使得叙事内容缺乏主体依托,导致情感表现力不强,表现手法单一等。细节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恰到好处的细节能够使扶贫纪录片在具体的事件中有力地表达抽象的主题,传达真挚的情
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逐渐引起我国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教学设计成为教学研究领域中活跃的热点之一。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设计,教师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由美国发起的跨学科STEM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教育的新走向,也成为当前学前教育讨论的一个新方向。在学前STEM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其教学
毕业作品《陶事》讲述了一对父子在陶艺传承与探索创新中,各自的思考和行动的故事。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人物主体叙事概述和渐进式叙事手法,并在最后分析了毕业作品的视听语言。在视听语言上,采用人声、音乐、同期声等多种表现手法配合叙事,使观众身临其境,以达到宣传非遗文化,传承陶文化的效果。毕业作品《陶事》在叙事方法上采用了客观记录式。研究方法采用了影像观摩法、实践创作法以及个案分析法。文章主体分为六个部分:
生活处处皆叙事,纪录片因有故事而更加可视。但凡“打动人”的纪录片往往拥有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就要求纪录片要用真实的叙事要素来建构一个完整故事。戏剧五要素源于叙事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构建叙事。本文将纪录片视为一种叙事文本,基于“戏剧五因”理论对人物纪录片的叙事进行研究。首先,厘清人物纪录片与“戏剧五因”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戏剧五要素”的叙事意义;然后,从社会关系、动机、行为三个面向探讨“戏剧五因
动画短片作为一种短小隽永的作品类型,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迅速完成叙事目的,表达故事主题是动画短片讲故事的重难点。能高效率地讲好故事的叙事手法有很多,单线性叙事,复调叙事,非线性叙事等等,其中重复叙事是最为实用,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叙事手法。重复叙事在动画短片叙事研究中并未被单独讨论过,在真人影视作品中也少有提及,这个提法大多数时候出现在文学领域。本文通过归纳和演绎法以及个案分析法,以国内外各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对于振兴乡村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当前,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性缺编等问题,许多地方开始进行小学全科教师试点培养,接受定向培养的全科教师必须在毕业后到定向县(市、区)农村小学任教不少于6年。对于小学全科教师而言,能否真正适应教师工作,直接影响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获得感”,近年来,获得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民办幼儿园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而民办幼儿园教师,则是践行者,一步一步推动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获得感成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共同地追求,它影响着幼儿教师福祉,推动着民办幼儿园教育更好地发展。因此本研究聚焦民办幼儿园教师获得感,力图反映民办
初中阶段作为生命历程中一个特别的转折时期,经历了从稚嫩的童年到青春期的过渡。面对着迅速地生理发展和相对滞后的心理发展这一矛盾,非常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自卑感,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存在于不少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度的自卑感可以起到促进和激励的良好作用,但过多不恰当的自卑感却会使得处于敏感期的初中生难以适应社会,在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人格的塑造构成一定的影响。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