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提出将保温板集成于预制外叶板内,形成一种新型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实现了叠合板式剪力墙的承载与保温一体化。此时,剪力墙的受力部分由预制内叶板和现浇部分组成,仅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将保温板集成于预制外叶板内,形成一种新型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实现了叠合板式剪力墙的承载与保温一体化。此时,剪力墙的受力部分由预制内叶板和现浇部分组成,仅存在一个新老混凝土的叠合面。此外,水平拼缝部位纵筋的连接方式,为一侧间接搭接,另一侧直接搭接,与传统的叠合板式剪力墙全部纵筋同时在水平拼缝上方间接搭接相比,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纵筋连接区域的超强现象,从而减小墙体在水平拼缝附近的塑性变形。本文对所提出的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进行拟静力试验和数值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4个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包括:1个足尺现浇剪力墙,2个足尺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和1个无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试验结果表明: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和现浇剪力墙的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相似,均是在墙板和基础拼缝处首先开裂,之后弯曲和弯剪裂缝逐渐向上发展,此后墙板底部受拉纵筋屈服,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而破坏;边缘构件尺寸和配筋率较小的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墙板内裂缝较其余3个试件少,拼缝处水平通缝开展宽度较大,表明此试件水平拼缝附近的塑性变形较集中;在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试件中,裂缝沿剪力墙厚度方向,由内侧的内叶板开始一直延伸至保温板外侧,至试验结束时,混凝土外叶板上没有出现任何裂缝,因此,水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外叶板参与工作的程度很小;轴压比相同的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无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和现浇剪力墙的刚度、承载力和延性基本相同;轴压比较小的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承载力较小,但延性系数和耗能能力均较大,所有试件极限位移角均大于我国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1/120,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采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了所有试件的承载力,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2.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4个试件的实体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在经过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基础上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轴压比、边缘构件配筋率和混凝土强度对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保温叠合板式剪力墙的极限承载力随轴压比、边缘构件纵向钢筋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
其他文献
镉(Cd)污染严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土壤中过量的Cd易被植物吸收和积累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细胞分裂及代谢活动。硫化氢(H2S)是小分子气体,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2S与植物激素及
可充电式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必需的设备之一。传统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常采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然而它具有较低的理论比容量(372 mAh g-1),其储能性能已越来越无法满
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了使缔约方贸易产品享有优惠关税待遇,设置原产地规则,划定优惠条件,这一举措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蓬勃发展,双边自由贸易合作自2002年开始,并于2010年正式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市场。深厚的经济基础、友好的外贸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给中国-东盟自由
甾烷(sterane)是一类不对称多环烷烃的总称,来自于真核生物细菌膜类脂中的甾醇,是真核生物出现的特征标志物。作为沉积物中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分子指纹,甾烷化学性质稳定,其分布
目的:本实验采用SD大鼠的大气细颗粒物损伤模型,以原花青素作为干预物,观察细颗粒物对腹主动脉的损伤及原花青素的保护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可能的机制,为从膳食角度预防大
迈入二十一世纪后,固体除湿空调系统因其对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及可利用低品位热源进行再生的优势,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为解决固体除湿系统在吸附除湿过程中释放吸附热导致
我国甘蓝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采后甘蓝保留有一部分老叶和根茎,因此采后甘蓝的加工处理需要首先对其进行整修,再进行分级和包装等工序。供料装置作为整修系统的第一环节,是
Wolbachia(沃尔巴克氏体)作为一个借助母系遗传、经卵传播的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共生菌类群,广泛分布在昆虫和螨虫等多种节肢动物及线虫中,能对宿主生物学产生多方面影响,其中主要是对宿主的生殖方式进行调控,包括引起细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PI)、雄性雌性化(feminization,F)以及杀雄(male
随着当前广大民众都已正式进入到网络环境中,网站安全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当前关注点聚焦于网络攻击的情况下,以网站内容作为保护目标的安全问题也需要同样重视。网站内容安
20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关键驱动力,受到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广泛高度重视。当前,中国顺应国际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潮流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明确强调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城市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在当前少子老龄化和“抢人大战”的背景下,基于流动人力资本视角分析城市创新时空演变和驱动因素契合了时代背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