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局地大气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规划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已列入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必不可少的内容。2016年国家发改委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中提出“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城市规划等,在城市相关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承载力。”因此,本文目标为北京市总体规划提供定量科学依据,为北京市中心城通风廊道构建提供初步定量评估,通过选取夏季、冬季晴天背景,采用WRF数值模式方法,控制除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外其他初始场不变,只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对近地面气象要素影响,利用2010年北京30m 土地利用类型、2020年北京总体规划(简称2020年北京总规)方案中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北京市中心城区通风廊道构建下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类型对近地面气象要素影响的敏感性模拟试验,对比讨论北京总体城市规划布局中土地里利用类型改变对北京六环内近地面气象要素可能改变状况,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方法,基于通风量、人体舒适度指标对中心城区通风廊道构建进行对比,为北京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初步规划建议。研究表明:(1).2020年北京总规中新城建设、绿地增加和水体恢复,对模拟出的夏季晴天高温、小风、低湿和冬季城市弱风气象环境有整体改善趋势,2020年北京总规中的土地利用类型方案对气象环境的影响控制较为合理;(2). 2020年北京总规中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地区,模拟结果出现近地面气温升高、风速减小、比湿降低,夏季案例最为明显,超过30%地区增幅1.5℃,超过25%地区风速降幅1m/s,比湿降幅1g/kg,冬季模拟出的近地面气象要素恶化趋势一致。绿地增长地区模拟出气温降低、风速增加、比湿提升,夏季案例最为明显,超过40%地区降幅℃,冬季案例模拟结果风环境改善较明显,说明2020年规划方案中绿地增加对局地近地面气象要素有明显改善趋势。(3).结合亦庄新城、南六环内绿地案例模拟结果,建议未来新城规划中注意各用地分散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尽量控制在20%以内,绿地增长率尽量达到45%,将新城建设对气象环境造成可能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4).模拟得到建立北京市中心城区通风廊道对中心城区整体气象要素有改善趋势,在通风廊道构建地区最明显,风环境、大气污染扩散能力、人体舒适度都有优化趋势。因此,2020年北京总规对城市气象环境的影响控制较为合理,中心城通风廊道构建对城市热环境、风环境有改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