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三十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带来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转型,更引发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剧烈变迁,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呈现出更为激烈的震荡。当传统民俗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从乡土社会向现代城市转型,民俗文化变迁也随之展开。作为一项活态的传统民间习俗,舞龙几乎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的各个城乡节日文化空间内。它是我国内涵最为丰富的民俗文化之一,包含着民间信仰、民间节日、民间艺术、民间社会组织体系、民间传说等多种民间文化元素,既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复合体,亦是我国“龙”文化的表现形态和文化符号。因此,以民间舞龙作为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本文研究的区域是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湖北省武汉市,以该市三个处在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自然村落为调查点。它们分别是位于洪山区的城中村陈家湾,位于汉阳区的拆迁城中村李家堤和位于汉阳区已经完成了村改社的新型城市社区江欣苑。春节舞高龙是三个文化社区共同的民俗传统,亦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舞高龙民俗置于城市化的三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文化空间内考察,使得研究对象又具备了特殊性和典型性。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对城市化语境下的民俗变迁进行了宏观研究。在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厘清城市化与民俗文化的辩证关系,梳理了国外民俗变迁的研究经验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针对我国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民俗文化变迁要关照生产性保护与保护性开发的指导思路。第二章是将研究视野投注于传统的舞龙民俗上,通过地方志民俗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研究了舞龙民俗文化主体从官方向民间、文化形态从单一向多样、文化功能从娱神向娱人的文化变迁之路,同时,介绍了武汉市舞高龙民俗的基本特征。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结构上是平行章节,是对陈家湾、李家堤、江欣苑三个处在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文化社区内舞高龙民俗的个案研究。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地方志、口述史的研究,以文字和图片的结合书写着城市化背景下城中村里的民俗、拆迁的城中村的民俗和城市新型现代社区内的民俗生存状态。每章第一节均描述调查点的文化语境,第二节以深描手法再现了三个社区内的舞龙民俗,第三节是理论思考,分析了三种民俗文化形态的传承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论述了城市化语境下民俗文化变迁具备的阶段性特征。在具体的论述中,文章采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一个典型的“城中村”社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SPSS定量分析,同时借鉴了SWOT分析法,对三个社区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战略分析。第六章尾置结语,展望未来。基于三个个案的书写民俗志,本章在前三章基础上进行了民俗文化共性和差异性的比较,提炼了影响民俗文化变迁的六大文化要素。它们分别是:主体记忆力、行政干预力、宗族凝聚力、精英影响力、对外传播力和社区生产力。根据彼此的强弱描绘出三个文化社区的民俗文化态势图,并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进行阐释:虽然乡村最终会通过阶段性的发展进程实现城市化,但民俗文化变迁并不是单向的态势,它会随着文化要素的强弱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文化变迁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这使得传统民俗文化生产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成为可行,故文章在最后针对性变迁规律提出了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和开发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