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由来已久。它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为目标,目的在于加强人们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具体到与之相应的教育活动中,它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国际理解教育就内涵来讲,包含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与弘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国际交际与沟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经济、法律等国际规范的学习与运用;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世界公民”视野与胸怀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就特征来看,它又显现出强调语言的文化载体性与交际工具性;强调平等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的非知识性与学科渗透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过程的动态性等特点。 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更加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特征,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也在进一步加强。对于迎接加入WTO带来的挑战、知识经济对人材的更高要求,以及满足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与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契合的,这更增加了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可行性。 具体到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形成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国际理解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划分成知识目标、态度目标与能力目标三个层次。在具体实施中,首先要加强认识,树立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观念;其次是注重不同学科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渗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要注重国际理解教育教材的选择与修订以及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 此外,在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同时要重视开展对教学各环节、各要素的有效评价,籍此反馈有效信息,及时矫正国际理解教育开展中的偏差和失误,保证国际理解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