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成立的条件的确证成为现代科学哲学认识论的重心。盖提尔反例的出现使“知识是确证的真信念”这一传统定义受到挑战,认识论者则开始着手研究“JTB”之外的确证条件,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则是知识确证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流派。但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在关于知识的发生及确证是主体自身内在描述的结果还是由外在原因或因素所导致这个认识论关键点上存在显著的分歧。从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开始,哲人就把知识与确证的真信念相对等,从而导致知识相较于真信念的最大优越性就体现在确证上,确证也就成了将真信念带入知识殿堂的关键。但是知识的确立也一直面临着怀疑论的挑战。知识的传统三元定义包括“真”、“信念”、“确证”,从这三个要素来看,信念的确证发生在信念体系中,信念需要依据信念来得以确证,这就使信念确证陷入一个无限回溯的信念确证循环之中。而基础主义则通过将信念分为基础信念和非基础信念的结构分层试图寻找无须借助其他信念获得确证的基础信念来解决回溯问题。然而基础信念的确立却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地步,“不可错”的确证标准使得认识论举步维艰,同时内在主义的融贯论提出了自己对信念的不同看法,融贯论认为,一切信念都具有同样的认知地位,一个认知主体的某个信念是否可以得到确证,是由他整个信念系统共同决定的,取决于那个信念与一个人所持有的其他信念是否融贯,在这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信念能够具有“特殊的”地位。对于知识的确证,外在主义的态度与内在主义截然不同,内在主义对待确证的态度是,将其视为由人们的内在状态所决定的,内在于认知者同时可以由认知者直接把握;但外在主义对待确证的态度却是,尽管信念来自认知者,但信念的确证除了与认知者的内在状态有关之外,还要考虑外在因素对信念的影响。概率主义坚持用某一信念及相关的其他信念的确定的可能性来刻画确证的特征,引导人们用概率演算来研究认知的确证理论;可靠主义则强调可靠过程是确证信念的必要条件,信念是确证的并且产生知识,是当它们被联系到以正确方式即用可靠过程或机制使它们成真的东西时才会如此;普兰廷加则提出以“保证”代替“确证”,他提出,认知官能是有着其设计蓝图的运作路径的,当其处于恰当的认知环境中时,认知官能就能恰当发挥原本所设计的功能,从而成功朝向真理,这便是真信念得到“保证”的条件。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有各自的考察视角和评价标准,但他们的核心观点也是针锋相对的,内在主义认为,知识的确证依赖于信念,当认知者自身内在的各种信念相互产生作用时,产生了知识;而外在主义则强调,外在于认知者的因素也同样会对信念的确证存在影响,如可靠主义强调信念的确证是通过可靠的过程所形成的。在对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间的冲突进行调解之余,我们亦需要对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争论所存在的问题一探究竟。因此文章一方面要梳理当代知识确证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争论之所在,另一方面还有分析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