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构主义看来,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社会结构,而不是一种绝对的物质结构。社会结构即观念的分配或国际体系文化,确定了施动者即国家行为体的含义及认同,确定了行为体的身份、利益,确定了其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及文化活动的模式。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国家身份、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是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事实上,在国际社会中,物质实力雄厚和国民素质高的国家,国家形象并不一定好;一个国家的客观物质状况或社会体系没有改变,国家形象却发生了变化。国家形象的优劣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家现实状况和自身努力程度。国家形象是国家间基于社会互动而建构的一种相互身份认同关系。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成效。然而,在中国的对外传播中,文化符号误读现象非常普遍,由此给中国国家形象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符号(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等。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符号在对外传播取向上应符合当前中国“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国家形象的战略目标要求;选择原则上既要注重民族性、普适性,还要注重传统、现代与未来的统一性,融入世界话语体系,采用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跨越文化交流异质性障碍,克服文化交流认知误差;传播策略上要采取整合策略,积极向国际社会制造和供给“共有观念”,在不断的创新和超越中实现文化符号的现代性重构,进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国家形象的认同。本文最后以中国黑白艺术为文化符号标示,简析了以中国书法、中国画为代表的中国黑白艺术在建构中国“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国家形象中的符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