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俘获模式激发的全介质磁性超构表面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uangx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构材料以其超越天然材料的新奇特性,已然成为现代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生活等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研究前景。特别是电磁超构材料,对微电子通讯、光/物质相互作用、人工磁性以及新能源利用等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针对基于超构平面的人工磁性材料展开研究。在前人的研究中,人工磁性超构表面大多使用金属材料,利用等离子体集体震荡原理来构建,这将不可避免的增加介质损耗,阻碍人工磁性结构向高频区域拓展。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利用全介质结构来优化性能,但是,都是利用结构中的Mie型谐振,尽管工作频率被大大提高,但是其品质因数及进场耦合效应将会大大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使用全介质超构表面中的俘获模式激发来构建人工磁性结构。首先,从米氏散射理论和电磁多极展开理论入手。应用这两个理论对球形散射粒子进行仿真计算,将球形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写成多极子贡献的形式。通过两个理论的比较,充分证明该电磁多极展开理论的正确性。为接下来非球形粒子的电磁多极展开研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其次,对组成超构平面的单一孤立粒子进行研究。超构平面的电磁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单元,而结构单元又由孤立粒子组成。应用电磁多极展开理论以及群理论对该孤立粒子展开研究,分析其产生俘获模式的原因和特点。为接下来超构平面的研究奠定结构基础。本文首次提出利用电磁多极展开理论对俘获模式激发做出解释,为接下来人工磁性的发现奠定基础。紧接着,设计了一种由四粒子簇构成的结构单元,结构单元中的四个粒子取向不同。根据不同取向,对应不同的点群特征,提出了一系列超构平面阵列。在这些阵列中都发现了俘获模式激发,并应用群理论对其电磁响应展开了描述、解释和预测。除此之外,这些俘获模式频率下都发现了人工磁响应。由全介质粒子组成的超构平面,通常利用米氏理论或者电磁多极展开理论来说明和解释,而本文首次提出利用群理论对俘获模式进行描述,这大大提高了理论分析效率。最后,提出了一种兼具铁磁性和反铁磁性的全介质超构平面。在不同谐振频率下,一种结构可以同时激发出两个俘获模式,并且在两个电磁响应下分别展现出反铁磁性和铁磁性。实现了人工磁性结构的低损耗、强近场耦合以及有望将其向高频率扩展。另外,还发现了该结构潜在的极化转换性能,即旋光性。综上所述,本文从俘获模式激发入手,通过电磁多极展开理论进行初步解释,然后利用群理论对四粒子簇超构平面的俘获模式激发做出系统描述。最终提出了一种兼具铁磁性和反铁磁性的全介质超构平面。本文除了数值仿真之外,还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
其他文献
中子管是加速器中子源的一种,中子管是把离子源、加速系统、气压调节系统、靶密封在陶瓷管内,构成一支结构紧凑、方便使用的电真空器件。常见的中子管有D-T中子管和D-D中子管等,相比于D-T中子管,D-D中子管因不使用放射性氚,对环境没有污染,更符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更有利于推广使用。中子管的中子产额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靶形状、离子源性能、中子管内真空条件等。其中,靶是中子管、中子发生器的关键部件
重叠盾构隧道施工会对地层产生二次扰动,造成地表变形加剧。为研究其地表变形规律,依托天津地铁5号线宾馆西路-环湖西路区间和6号线环湖西路-宾馆西路区间隧道工程,采用FLAC3D对两种开挖顺序进行数值模拟,并对15个地表监测断面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天津软土地层重叠盾构隧道施工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本工程中上部隧道推进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比值α的合理取值范围为2.0~2.4,下部隧道α宜取
在束核谱学技术是核结构实验研究的重要手段。加速的粒子与靶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并使得反应剩余核被布居到高激发态,融合蒸发核反应是其中一种常见作用形式。由于入射粒子与靶的相互作用方式纷繁复杂,产物多种多样,所以对过程中释放的射线比如γ射线进行核素归属判定时,必须在掌握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而缜密的考量。尽管在束核谱学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史,人们也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数据,但是对束靶相互作用过程中
稀土掺杂微纳米发光材料由于其发射带窄、毒性弱、寿命长等优点,在许多应用上获得广泛关注,如光学温度传感、细胞成像、医疗、防伪、太阳能电池和植物生长灯等领域。为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以及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多功能材料的开发和探索势在必行。此外,稀土发光材料仍面临着稀土离子掺杂浓度低的困境。掺杂浓度的增加会使掺杂剂之间的距离减小,这必然会增强发光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发光强度减弱。所以,为了能够实现稀土离
半导体微腔中激子极化激元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一个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衔接融合了激光物理、量子光学和固体物理等多门学科,被视作研究新物态规律、发现新奇量子现象、开发新型器件的理想平台,于2006年首次在二维半导体微腔结构中被实验证实。半导体微腔中激子极化激元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光-物混合机制使其具有低阈值、近室温操控、强非线性和微纳固态化等物理特性,这些特性有利于实现集成化和器件化,使微腔激子极化激元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环境材料概论”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在碳中和背景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就“环境材料概论”课程开展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研究表明,通过融入碳中和政策、创新“案例+研讨”式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等对课程进行优化,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方向与前沿,又能强化其节能减
随着高压实验技术和基于第一性原理晶体结构预测方法的发展,许多非常规化合物陆续被理论预测和实验合成,这些化合物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我们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结合随机结构搜索方法,对高压下Rb-F化合物的稳定配比、晶体结构、电子性质及化学键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若干个新型的铷氟化合物,得到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在0~300 GPa压力范围内,我们预测了多个热力学稳定的新型化合物Rb
研究原子的超精细相互作用是了解原子核的结构、性质以及电子关联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精确可靠的超精细结构(HFS)常数有助于人们解决核外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一些复杂问题。随着现代各种大型地基望远镜和太空望远镜等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获得大量高分辨率的天体光谱,这使得光谱的许多特征可以被分辨出来。除了谱线的波长和振子强度这些基本的原子数据外,天体光谱的分析还需要关于谱线加宽效应的数据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以及由传统石化燃料大量燃烧衍生的环境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而氢气燃烧性能好且产物环境友好,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由于缺乏安全高效的储氢材料,氢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研究新型高效且稳定的储氢材料成为学界与工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富氢超价化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储氢材料。一般而言,在超价化合物中,H元素很少作为配体出现。但前人的研究表明,高压条件下合成了三元超价化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由于其光学吸收系数大、电荷载流子迁移率高、载流子扩散长度长等优点,被认为是激光应用的优良增益介质。因此,基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微腔在集成光电芯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地研究了CsPbBr3微米片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及其温度依赖的自发辐射和光激射特性。取得了如下结果:(1)利用基于石英管式炉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了高质量的CsPbBr3微米片。通过调节载气流速、反应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