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所蕴涵的死亡智慧,运用系统比较分析的方法,着重于对三家生死观、超越观和丧葬观的分析比较,落脚于传统死亡智慧对当代死亡教育的现代启示。 文章从儒佛道三家死亡哲学的本体论高度出发,论述了三家对生命本原与死亡本质的体认;接着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对儒佛道三家的生死观、超越观和丧葬观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结合当前我国死亡教育的现状和形势,谈了儒佛道三家死亡智慧对当代死亡教育的几点启示。本文共分五章,其中本体论部分作为第一章;为突出主体部分,依次将生死观、超越观和丧葬观分列为第二、三、四章;启示部分作为第五章。 第一章从死亡哲学角度探讨了儒佛道三家对生死的本体论认识。儒家认为生命的本原是宇宙自身的力量;死亡的死亡本体论实质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中引申出的生死辩证法,即生死互通。佛家认为生命起源于“五蕴”的和合,人生的本质是“苦”;死亡的原因在于构成生命的五蕴和合已散败了,死亡的本质只是人轮回“六趣”的中介。道家认为生命的本原是“道”,死亡的本质是复归于“道”。第二章重点比较了三家的生死观,即对生死认识及其态度的看法。儒家的“由生观死”和“生始死终”折射其“乐生安死”的态度。佛家的“生死轮回说”和中国禅宗的“了悟生死”烘托其“护生超死”的态度。道家的“生死自然”和“生死一体”论证其“贵生乐死”的态度。第三章重点比较了三家的超越观,即对其超越境界和超越途径的比较分析。在超越境界上,儒家重视“道德生命”;佛家宣扬“西方净土”;道家追求“死而不亡”。在超越途径上,儒家主张通过“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三不朽”去延长“道德生命”;佛家主张通过“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等解脱方法去入住“西方净土”;道家主张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法进而达到“死而不亡”。第四章重点比较了三家的丧葬观,即对三家的丧葬主张的重要方面作简要论述。儒家在丧葬观上主张“葬之以礼”,是由主张“薄葬”逐步发展到“厚葬”的。佛家在丧葬观上从临终关怀做起,有其独特的火葬仪规,但崇尚简朴。道家在丧葬观上主张薄葬,这种薄葬意识对后世的丧葬风俗产生了正反的双重影响。第五章回归现实探讨儒佛道死亡观之现代启示。从当前我国死亡教育的形势和现状谈起,揭示出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确立合理的超越观和培养文明的丧葬观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