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血液流变学、血脂、空腹血糖等为研究手段,设颈夹脊穴针刺治疗组为对照组,探讨升阳利窍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和可能的机理,为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70例,按照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为升阳利窍针刺治疗组35例,颈夹脊穴针刺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升阳利窍针法治疗,主穴为百会、风池、天柱、完骨、大椎、后溪、太冲,配穴:按辨证取穴。对照组主穴采用颈夹脊穴治疗,配穴及手法操作同治疗组。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下列指标:(1)临床疗效改变和眩晕等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2)血液流变学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等;(3)血脂,包括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4)空腹血糖(FBS);(5)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峰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峰血流速度(Vd),动脉搏动指数等指标(PI)。 结果: (1) 升阳利窍针法治疗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颈夹脊穴针刺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 治疗前后两组眩晕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等多项实验室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对照组仅部分指标有改善; (4) 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有9例TCD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加快,55例患者TCD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6例表现为血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