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2月9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2004年6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7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数量和品种在逐年增加。至2009年6月,包括已发行和公布将在年内发行的我国商业银行已达55家,发行总金额达2049.60多亿人民币。随着发行金额在商业银行债券融资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和作为商业银行一种全新的融资手段,次级债券在商业银行负债风险管理的实务中越来越突出。次级债券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它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可见次级债券是一种次级偿还的特殊债券,具有一般债券的特点,所以它的发行和流通也具备一般债券的特点。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是以次级债券发行价格的合理确定为前提。如果定价过高,投资者因承担风险过高而不愿持有,次级债券发行失败;反之,价格太低,将不利于发行人,所以次级债券定价是商业银行融资成功的关键要素。假设商业银行已发行一般债券具有相同到期日,且到期日前没有发生利息支付,本文运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把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看成以银行价值为基础的期权投资组合,买入一个执行价格等于一般债券总额的看涨期权,同时卖出一个执行价格等于债券总额(一般债券和次级债券之和)的看涨期权,两者之间的差额为次级债券发行价格的理论值。通过浦发银行和中国银行次级债券发行价格的实证检验,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价格往往存在被高估的现象。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价格被高估的原因及解决高估问题的方法。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的理论基础。第一,次级债券可补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生产扩张性阶段,资金需求缺口大,又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业务发展规模受到限制。允许商业银行将次级债券作为二级资本计入资本充足,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第二,次级债券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能力。银行对于负债业务并非无能为力或无所作为,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采用更加主动的策略,积极的到市场中去购买资金。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可以单纯的从负债结构安排和负债来源上去实现。我国商业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资产负债管理概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三,次级债券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次级债券的次级偿还性导致持有者对银行的风险高度敏感,承担单侧风险,他们希望银行承担较少风险,减少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同时,监管者也希望商业银行尽量稳健的经营,避免破产和导致社会不稳定。次级债券设计了一种债权结构使这部分利益相关人,形成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自发分析与监督,最终达到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约束。第四,次级债券的利息可抵税和它的赎回条款可降低融资成本。债券的抵税作用来自于利息和股利的支出顺序不同,世界各国税法基本都允许利息支出在税前列支。这对银行来说,次级债券筹资成本中的利息支出在税前扣除。而债券到期前五年赎回期,银行行使赎回权可避免在剩余五年内资本摊销的发生,也消除了由此产生的利差成本。其次,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发行的次级债券情况,目的主要是了解债券发行市场和债券结构特点。第一,对债券发行市场的情况。主要包括商业银行采用公开发行和私募发行的条件、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增级、承销团的发行方式、次级债券持有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特点。第二,次级债券以五到十年期限结构为主、采用付息式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为主、次级债券定价参考同等期国债利率为主等的特点。然后,本文运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通过两个看涨期权价差得到次级债券的发行价格。波动率的选择以上市银行股价波动率来代替;无风险利率取一年期存款利率加权平均值;银行价值取其账面资产总额;一般债权总额用银行未发行次级债券前的账面总额代替;次级债券总额用实际发行的总额。输入相关参数分别对浦发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发行价格分析,结论是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存在高估现象。主要原因是银行间互相持有次级债券导致债券风险未明和投资者没有充分考虑次级债券的次偿还性。最后,本文就如何合理化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价格提出了一些建议。对次级债券的合理定价是推动我国次级债券市场发展的根本和前提,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之手段。第一,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只有做好了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信用评级制度,才能真正的揭露次级债券的风险,为次级债券的定价提供参考依据,更科学的去发现和发行次级债券的风险价格。第二,增强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增强次级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可以增强投资者的购买动机,可以扩大投资者来源的范围,减少次级债券发行是的流动性溢价,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成本。同时,提高次级债券流动性可以增强次级债券的市场约束能力。第三,防范次级债券发行中出现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过度相互持有次级债券又使整个银行体系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在允许商业银行互相持有次级债券的同时,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又对其互相持有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限制。第四,培养和壮大商业银行外的机构投资者。需要拓展其它潜在的投资群体,扩大资金的来源通道,实现资金来源稳定,将风险转嫁于外部的非银行间市场。第五,完善基于SHIBOR的次级债券定价机制。随着SHIBOR基准在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浮动利率债券、利率互换等定价中的应用和推广,可以考虑将SHIBOR用于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的定价中,就是在SHIBOR报价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次级债券风险溢价就是该次级债券的发行理论价值。总之,次级债券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存在制度基础不健全、市场基础薄弱、投资者单一化等问题,使得次级债券的发行尤其是发行价格存在很大的问题。次级债券发行价格的不合理肯定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如可能会加大商业银行的长期财务成本压力、可能造成商业银行体系资金量的虚增、长期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誉质量等;次级债券定价不合理也可能给投资人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投资者对风险认识不够可能导致的损失风险、互持次级债券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等。结合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次级债券的有效定价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次级债券风险管理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