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往研究证实针灸治疗RA在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功能上有很好的疗效,并发现针灸调节RA免疫功能与某些神经递质有关,可能是通过增加针灸介质—内源性阿片肽,即β-内啡肽(β-Ep)、亮脑啡肽(LEK)的释放,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及镇痛。本实验主要通过对大鼠血浆及组织中β-Ep含量的检测,探索针灸治疗RA在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方面的β-Ep机制,又为推广艾灸、电针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电针组、艾灸+电针组共5组,每组8只,于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内含卡介苗)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大鼠)模型,用艾灸“神阙”穴和电针“昆仑”穴两种治疗方法,观察其对大鼠一般状况、体重、足趾肿胀度(趾围)、痛反应的影响,并以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炎症组织中β-Ep含量。数据统计使用SPSS软件,对各组数据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趾肿胀明显,痛阈降低,血中β-Ep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炎症组织中β-Ep含量升高,治疗组大鼠肿胀基本消退,痛阈升高,血中β-Ep含量升高,炎症组中β-Ep含量进一步增高。且艾灸+电针组疗效明显好于单针单灸组。结论:AA模型组血中接近正常水平的β-Ep和组织中升高的β-Ep不能有效的维持正常水平的免疫功能。艾灸和电针可以通过增加血及炎症局部组织中β-Ep含量,实现对AA大鼠外周镇痛效应和免疫调节作用。炎症局部组织中增加的β-Ep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炎症局部的免疫细胞,针灸促使这些免疫细胞释放β-Ep,另一方面来源于外周血,针灸可促使β-Ep趋向于炎症局部。这些β-Ep可共同作用于炎症局部的感觉神经末梢EOP受体,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本实验还提示在对RA的针灸治疗中,也应采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取穴方法,并且神阙穴应作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穴,在加速RA好转,预防RA复发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前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简称RA)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不明,病理表现也复杂多样,致残率极高,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以往的研究证实,针灸治疗RA在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功能上有很好的疗效。但针灸治疗RA的机理极为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调节RA免疫功能与某些神经递质有关,学者们发现:针灸治疗后RA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β-Ep)、亮脑啡肽(LEK)含量升高,RA模型大鼠炎症组织中β-Ep、LEK经针灸治疗后亦升高,提示针灸可能通过增加针灸介质—内源性阿片肽来调节免疫功能,即通过增加β-Ep、LEK等的释放,参与RA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及镇痛。本实验复制了RA大鼠模型,采用艾灸和电针两种方法,观察AA大鼠一般状况、关节肿胀度(趾围)、痛阈的变化,并以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炎症组织中β-Ep含量,以求进一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