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源泉和不竭动力。近年来,以资本要素投入、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动能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手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从创新要素投入到创新成果产出并实现部分成果转化的多阶段过程,创新投入是其根本动力。然而,由于创新具有强正外部性和高风险特性,因此创新发展需要政府的参与。目前由于区位因素、资源禀赋和政策导向等要素的差异积累,导致中国区域间存在创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得中国区域创新水平的差异日益突出。因此,揭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特征,厘清创新投入、政府支持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省域创新发展水平和互动关系,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政府支持力度,缩小区域创新的不平衡性提供理论参考。首先,文章对创新投入、政府支持和区域创新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根据创新价值链理论将区域创新分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将创新投入界定为R&D人员投入和R&D经费投入,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创新以及创新投入、政府支持和区域创新关系的研究假设;其次,根据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借助空间相关性分析工具对区域创新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证明区域创新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以此为基础设定并选择区域创新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最后,利用2009年到2018年中国省域数据分别从全国层面和三大区域层面对创新投入、政府支持和区域创新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实证结果,结合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和各地区发展特征,提出区域创新发展提升的对策和建议。使用2009~2018年中国省域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区域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科技研发阶段R&D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U型分布,R&D经费投入和政府支持与区域创新的关系为倒U型;成果转化阶段政府支持的作用效果最显著,对区域创新存在非线性影响(倒U型)。(2)从区域视角来看:大多地区的创新存在无序竞争,周边地区区域创新的发展会影响本地区区域创新的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R&D人员投入、R&D经费投入和政府支持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各不相同,多数存在非线性影响。因此,应合理把握创新投入水平和政府支持力度,根据地域特色制定差异化管理体制机制和创新发展战略,利用好区域创新的空间特征和竞争效应,在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同时改变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