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使中国人文知识分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自先秦以降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是造成这种现实危机的历史渊源;而在20世纪百年历史里,这种危机更是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频频呈现、沿续至今.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群体当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集群,中国当代作家同样也陷入了思想迷惘和精神困顿之中,在文学价值观的再确立和自我身份的认同上无所适从."王朔现象"和"《废都》现象"堪称90年代初作家人文理想失范的典型范例.与此相应的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流派的兴起和一批关注精神性问题的作家的"愤然登场",则可以被视为中国作家群体中的"理想派"对市场经济导致的功利化、世俗化生存模式的"抵抗"和对知识分子传统文化使命的承继.诸此种种,都为我们折射出当代中国作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塑"文学价值体系、寻求精神"皈依"、进行角色认同的尝试与努力.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制约和"侵蚀"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然而,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构成文学艺术固定的"异已力量";事实上,在拒绝"共名"的市场经济时代,复合式的文化建构催生了中国文学空前多元化的格局,中国作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所进行的角色选择和自我认同也因此而变得如此纷繁复杂、"多彩多姿".正如社会转型正在进行当中一样,这种种进行角色选择与自我身份确认的努力并未就此终止;在面向新世纪的苍茫旅程中,中国作家的精神存在方式仍然处于一种"游走"与"悬空"的状态,没有确定最终的价值皈依——我们期待着,21世纪中国文学感奋人心的前景和中国作家群体富有开拓意义的发展向度正孕育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