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与皈依:跨世纪的苍茫之旅——转型期中国作家的文学态度与自我身份认同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ug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使中国人文知识分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自先秦以降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是造成这种现实危机的历史渊源;而在20世纪百年历史里,这种危机更是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频频呈现、沿续至今.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群体当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集群,中国当代作家同样也陷入了思想迷惘和精神困顿之中,在文学价值观的再确立和自我身份的认同上无所适从."王朔现象"和"《废都》现象"堪称90年代初作家人文理想失范的典型范例.与此相应的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流派的兴起和一批关注精神性问题的作家的"愤然登场",则可以被视为中国作家群体中的"理想派"对市场经济导致的功利化、世俗化生存模式的"抵抗"和对知识分子传统文化使命的承继.诸此种种,都为我们折射出当代中国作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塑"文学价值体系、寻求精神"皈依"、进行角色认同的尝试与努力.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制约和"侵蚀"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然而,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构成文学艺术固定的"异已力量";事实上,在拒绝"共名"的市场经济时代,复合式的文化建构催生了中国文学空前多元化的格局,中国作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所进行的角色选择和自我认同也因此而变得如此纷繁复杂、"多彩多姿".正如社会转型正在进行当中一样,这种种进行角色选择与自我身份确认的努力并未就此终止;在面向新世纪的苍茫旅程中,中国作家的精神存在方式仍然处于一种"游走"与"悬空"的状态,没有确定最终的价值皈依——我们期待着,21世纪中国文学感奋人心的前景和中国作家群体富有开拓意义的发展向度正孕育于其中.
其他文献
文体不仅是文学传统嬗变的明证,而且是作家个性的外化和生命的象征.从文体和文体史角度观照《聊斋志异》,也是从多维视野中审视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
该文以文艺生态学为理论指导,着重介绍了文艺生态多样性问题,并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阐明了文艺生态多样性的意义,同时提出了作者对文艺生态多样性的一点看法.作者认为:
高长虹,作为二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团体“狂飙社”的主将和“莽原社”的主要成员,作为“五四运动”之后,较早运用现代意识和现代技巧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一个进步诗人和
根据电视图像三维谱的结构与特征,对IDTV中所采用的三维亮色分离技术进行了数学分析,并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检测的自适应三维亮色分离方法,表明它有较高的分离质量。 According to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