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杂剧和能乐同属于东方戏剧,是中日两国古典戏剧发展成熟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具有表现性和写意性的显著特征,抒情性是它们的本质,都可称为“剧诗”。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日本通过田乐能和猿乐能的长期发展,最终形成了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中国的散乐经历了宋杂剧阶段,在元朝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能乐与元杂剧形成之后就开始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二者可谓是同源异流。虽然二者在艺术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各自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和艺术特征。所以对能乐与元杂剧的艺术特征进行系统地比较和分析,是一项有必要并且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理论,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创作为中心,比较二者在艺术特征方面的异同。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元杂剧和能乐的概貌,二者在体制结构和表演方式上有很多的相似点,也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元杂剧和能乐可谓是同源异流。第二章,元杂剧的曲辞表现出“意境”这一中国独特的美学理念,而能乐的词章则体现了“物哀”这一日本的审美观念。从“意境”和“物哀”这两个美学理念出发,对元杂剧和能乐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关汉卿和世阿弥的剧本创作来看,元杂剧更注重“意”的表达,以意胜,而能乐更注重“境”的营造,以境胜。第三章,从审美指向上对元杂剧和能乐进行了分析。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写意抒情的剧诗,但也显示出不同本质。能乐体现出的是内向型、封闭式、符合贵族审美理想的特征,展现出一种“幽玄”之美。元杂剧的审美指向则是外向型、开放式的,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显示出一种不同于“幽玄”的“自然”品质。在接下来的第四、五、六章中,则是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重点比较了元杂剧与能乐在文学性特征方面的异同。在戏剧语言风格上,能乐体现的是优雅,符合贵族阶层对高雅的追求。元杂剧的语言则是雅俗共赏。在戏剧冲突上,能乐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淡化冲突,而元杂剧的创作经常是以精炼的语言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然后很快就把目光聚焦在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设置上,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典型形象。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能乐中的女主人公多表达对身在远方的爱人的思念和幽怨,引发观众的同情和怜悯,产生幽玄的美感。而元杂剧则歌颂了底层女性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出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