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自膨胀式Venus-A与VitaFlow瓣膜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疗效分析背景与目的: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负担之一。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度是重度AS的标准治疗方法,自2002年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implantation,TAVR/TAVI)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以其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现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公认的治疗选择。由我国企业针对本土 TAVR候选患者解剖结构自主研发的Venus-A(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VitaFlow(上海微创心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分别自2017和2019年上市来,在国内应用广泛。多项研究已经分别证明Venus-A和VitaFlow瓣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目前尚无两款瓣膜TAVR术后血流动力学表现及短期临床效果的平行对比研究。本研究旨在收集我院应用Venus-A瓣膜和VitaFlow瓣膜行TAVR患者的临床和主动脉根部CT血管成像等影像资料,探究两款瓣膜在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7月于我中心应用第一代Venus-A或VitaFlow瓣膜进行TAVR治疗的79例重度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Venus-A组和VitaFlow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术前主动脉根部CT血管成像、术中操作数据、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30天并发症(死亡、卒中、严重血管并发症、和新发永久起搏器植入)与1年临床结局(死亡)的资料均被收集比较。术前主动脉根部CT血管成像测量包括主动脉瓣瓣叶分型,瓣环、左室流出道(LVOT)、主动脉窦(sinus of valsalva,SOV)、窦管交界、瓣环上方4cm升主动脉、最宽升主动脉的径线、主动脉成角、主动脉瓣叶钙化体积等。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TAVR前后超声指标的差值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Person χ2检验,1<理论频数≤5时,采用连续校正的卡方检验,理论频数≤1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标准为0.05,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共纳入79例患者,Venus-A组54例患者,男34例,平均年龄(70.81±4.76)岁,主动脉瓣二叶畸形31例。VitaFlow组25例患者,男14例,平均年龄(72.04±4.83)岁,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4例。两组基线资料、主动脉根部CTA测量、血流动力学和左心功能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瓣膜植入成功率(100.0%与96.0%)相当。相较Venus-A组,VitaFlow组球囊预扩率(88.0%与100.0%)较低、球囊后扩率(12.0%与0.0%)较高(P均<0.05)。Venus-A组和VitaFlow组出院前发生卒中、严重血管并发症、新发永久起搏器植入者分别0例(0.0%)、1例(1.9%)、2例(3.7%)与2例(8.3%)、2例(8.3%)、0例(0.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TAVR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善显著,术后1年发生中量及以上瓣周漏者分别为3例(5.8%)与1例(4.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无死亡病例,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3.7%与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主动脉根部CTA影像有助于Venus-A与VitaFlow瓣膜TAVR治疗重度AS术后安全性、有效性及并发症的评估。两款瓣膜在球囊预扩张和后扩张方面有差异,但短期临床效果均较好。第二部分 基于CT复查的Venus-A瓣膜对冠状动脉入路影响的研究背景与目的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常与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同时存在,在接受TAVR治疗的严重AS患者中,CAD的患病率在40%-75%之间。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适应症扩展到更低风险、更年轻、预期寿命更长的人群,TAVR患者术后有望存活多年,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当经导管心脏瓣膜(transcatheter heart valve,THV)连合与自体瓣膜连合错位或/和THV植入位置较低时,THV的连合缝合柱或/和密封裙可能会遮挡冠状动脉开口。目前尚缺乏国产Venus-A瓣膜TAVR术后是否干扰冠状动脉入路的研究,另外关于Venus-A瓣膜框架形态特点的报道相对较少。主动脉根部CT血管成像是评估主动脉疾病术后疗效的重要检查方法。本研究旨在收集并测量我院Venus-A瓣膜TAVR术后行主动脉根部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Venus-A瓣膜植入后对冠状动脉入路的干扰和Venus-A瓣膜框架的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7月于我中心应用第一代Venus-A瓣膜进行TAVR治疗并进行术后主动脉根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TAVR术后主动脉根部CT血管成像图像采集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于Siemens Syngo.via 2.0后处理工作站上使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舒张期图像进行分析。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所有测量指标由一位测量者测量2次并取其平均值。测量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与Venus-A瓣膜连合之间的角度和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与Venus-A瓣膜框架底端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支架参数评估Venus-A瓣膜连合缝合柱及裙体对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造成的不利影响。另测量Venus-A瓣膜框架流入端固定平面(A平面)、最窄平面(B平面)、流出端固定平面(C平面)的的长、短径、面积和周长,以及自体主动脉瓣环平面和自体主动脉窦(SOV)最大层面的长、短径,并根据支架参数计算相应平面的膨胀率和偏心率。根据是否符合正态性,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或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Rs表示。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偏心率、膨胀率以及术后轻度及以上瓣周漏的因素。检验标准为0.05,P<0.05统计学差异具有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例患者,平均年龄(71.76±6.64)岁,男性占64%,BAV占32%。所有患者的CT血管成像均能够准确显示冠脉开口和瓣膜形态。TAVR术后Venus-A瓣膜可能阻碍LCA/RAC入路的发生率为24%/12%,另外24%/40%患者的LCA/RCA开口至THV水平距离<2.0 mm,这也可能会阻碍冠状动脉入路。Venus A瓣膜框架各平面膨胀程度存在差异,B平面膨胀率大于A、C平面(P<0.05),而A、C平面膨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方法膨胀率计算结果高度相关且膨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植入深度是A平面完全膨胀的保护性因素(OR:2.069,95%CI:1.037-4.130,P=0.039),瓣环上方 4cm 升是 C 平面的保护性因素(OR:2.852,95%CI:1.031-7.887,P=0.044)。从流入端到流出端,Venus-A瓣膜框架偏心率呈逐渐减小趋势,形态逐渐偏向圆形,但仅A、C平面偏心率和偏心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无或微量PVL患者相比,存在轻度及以上瓣周漏患者的A平面偏心率较大、偏心率≥10%者较多、RCA-THV 垂直距离较大,且偏心率≥10%(OR:23.063,95%CI:1.526-348.5,P=0.024)和 RCA-THV 垂直距离(OR:1.329,95%CI:1.012-1.745,P=0.041)是轻度及以上瓣周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TAVR术后主动脉根部CT血管成像能准确评估Venus-A瓣膜对冠状动脉开口的影响和Venus-A瓣膜形态。2.TAVR术后Venus A瓣膜可能阻碍LCA和RCA入路。3.TAVR术后Venus A瓣膜扩张良好,瓣膜框架偏心性从流入端至流出端呈减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