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学者胡庚申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提出的生态翻译学已走过十年历程。作为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该理论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取向于文本“生命”,关注于译者“生存”,致力于翻译“生态”,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该研究既是“喻指”,也是“实指”。前者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而后者则指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所谓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成为翻译原则,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此做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而在此原则的宏观指导下,微观操作层面,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适应性转换,即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以及双语交际意图能否实现予以特别关注,并从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十年来,生态翻译学进行了持续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实现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不过,将其与中国诗文口译结合进行的研究却寥寥。每年“两会”后召开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总是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条便捷而重要的渠道。引用中国诗文阐述观点、表达情感,是被誉为“诗人总理”的温家宝回答记者提问的显著特色。可是,其能否为外媒记者所领会,并助于他们对发言内容的理解,是记者招待会的信息能否向外媒有效传递的关键,口译员的作用由此凸显。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性转换,选取温总理从2006年到2012年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的44句诗文及其对应的现场口译译文作为研究样本和对象,分析了记者招待会上中国诗文口译的适应性转换。关于样本来源,诗文中文文本均来源于我国权威新闻媒体新华网之“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文字实录,英文译本均为作者通过招待会视频,听写记录而来;以上来源,确保了中英文文本资料的权威性和真实性。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文化、交际“三维”适应性转换方法对口译实践和译文赏析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译员要充分理解发言者的真实意图,综合考虑、运用“三维”视角,最大程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转换,从而产生高质量的译文,促进发言者与听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范例分析,层层论证得出研究结论,希望能为中国诗文口译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