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策执行研究作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政策研究者们探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教育领域制定和实施了大量的政策方案,这些政策方案的实施情况及其结果如何,却很少得到系统的检视。因此,对中国现实的教育政策过程进行探究,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选取独立学院政策为研究案例,在对独立学院政策执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与政策目标不相一致的政策执行现象为什么能够长时间存在?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论文首先对独立学院政策目标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独立学院政策包含了“规范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双重目标;其次,论文通过文本解读、实地调研、深入访谈等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样本省份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独立学院政策颁布之后的执行情况进行考察,重点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变通的现象;第三,论文在理性选择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对研究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同情”这一本土概念对独立学院政策执行现象进行解释,梳理了政策同情的逻辑进路及其作用机制。最后,论文对教育政策执行研究进行理论探讨,在对以规则和自由裁量权为研究主题的研究路径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参与者的三角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重点关注权威部门、代理机构和目标群体三类政策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及其实现情况,从而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⑴独立学院政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独立学院办学行为的规范而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对政策文本及政府官员言论进行分析,论文发现,独立学院政策具有规范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大主要政策目标,其中规范性目标是独立学院的直接的目标,而发展性目标是独立学院政策的间接目标。
⑵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行为的结果,之所以能够得到维系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包括母体学校和投资方在内的独立学院办学者,获取了制度创新行为带来的直接收益,而地方政府则分享了制度创新行为的间接收益。
⑶独立学院政策作为对相关政策参与者的利益重新分配,其基本结果是:在减少独立学院办学者直接收益的同时,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增进公共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的办学者为了尽可能地继续享有制度创新收益,采取了变通的政策执行方式,从而规避了政策规范可能导致的制度成本增加或制度收益减少的情况,进而实现自身直接收益和地方政府间接收益的最大化。
⑷政策变通是政策参与者在执行政策规范时,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政策执行成本或最大化地获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的行动方式,是一种界于符合规范与违规行为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政策变通行为一方面消解了政策规范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却符合了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⑸政策同情是指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对省级地方政府及独立学院办学者的变通行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政策同情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一种调适机制,也是政策统一性与地方差异性这一政策内在矛盾的自然调和。政策同情机制的存在,为地方政策参与者在政策过程中弱势地位提供一种消极补偿,为基层行动者留出了必要的行动空间。
⑹政策执行研究的政策参与者三角分析框架,通过从权威部门、代理机构和目标群体三个主要的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分析这三类政策参与者在政策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行动、策略行为和应对方式,并重点关注在互动和博弈的过程中,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实质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而帮助人们加深对利益分配格局这一政策过程的核心要素有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