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播对冬小麦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shashou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黄淮海麦区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地之一,其小麦高产稳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着巨大意义。已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单一品种的种植,混播栽培能够高效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粮食作物产量。但在我国混播由于缺乏成熟理论技术指导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本研究基于冬小麦混播群体具有更高效资源利用的理论假设,研究不同冬小麦品种混播后对作物生长发育和资源吸收利用的影响,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本文首先,利用meta综合分析了34项关于小麦混播对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评估种植密度、施肥、土壤质地、环境压力(不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为高环境压力,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为低环境压力)等因素对混播群体产量的影响。其次,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设置田间试验,试验材料为黄淮海麦区20个生育期接近的主栽冬小麦品种,有两个氮肥施用量梯度(220 kg N ha-1和110 kg N ha-1)和4个品种混播水平,分别为单播(Mix-1)、五个品种混播(Mix-5)、十个品种混播(Mix-10)和二十个品种混播(Mix-20)。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混播技术对小麦群体产量及产量三要素、氮效率以及疾病控制具有显著影响。Meta分析表明,混播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3.68%。就产量三要素而言,混播提高小麦穗数5.72%,降低每穗粒数4.07%,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小麦混播提高小麦地上生物量3.23%,但对根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此外,混播提高小麦氮效率7.60%,并显著降低了病害流行曲线下面积7.44%。(2)小麦混播后群体产量变化受到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环境压力的显著影响。Meta分析表明,在种植密度为100-200万ha-1、200-300万ha-1、300-400万ha-1和>400万ha-1时,混播分别提高小麦产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05%、3.1%、4.83%和8.91%,在种植密度>400万ha-1时混播对产量的提升效果最显著。在氮肥施用量为<100 kg ha-1、100-150 kg ha-1和>150 kg ha-1时,小麦混播分别提高产量0.99%、15.14%和7.57%,在氮肥施用量100-150 kg ha-1时对产量的改良效果最显著。不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条件下,混播提高小麦产量5.08%;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条件下,混播提高小麦产量3.27%。(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混播增加了拔节、开花和成熟期冬小麦群体单位面积分蘖,提高冬小麦开花期群体光截获率,促进了冬小麦群体产量增加。2020年,正常施氮条件下,相比于单播,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产量6.14%、11.14%和14.11%;减施氮肥条件下,相比于单播,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产量3.15%、5.63%和6.66%。2021年,正常施氮条件下,相比于单播,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产量3.23%、10.57%和16.80%;减施氮肥条件下,相比于单播,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产量8.49%、9.88%和21.63%。此外,混播降低了年际间冬小麦群体产量变异系数,提高了产量稳定性,随着混播品种数目增多,产量稳定性逐步提高。(4)两年田间试验表明,混播提高了冬小麦群体水分和氮效率。2020年,正常施氮条件下,相比于Mix-1,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群体水分利用效率4.54%、6.11%和13.43%;减施氮肥条件下,相比于Mix-1,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群体水分利用效率4.52%、8.32%和8.89%。2021年,正常施氮条件下,相比于Mix-1,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群体水分利用效率6.00%、17.90%和27.44%;减施氮肥条件下,相比于Mix-1,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群体水分利用效率10.72%、15.39%和23.23%。2020年,正常施氮条件下,相比于单播,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混播群体氮效率6.14%、11.14%和15.79%;减施氮肥条件下,相比于单播,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混播群体氮效率1.36%、3.80%和8.93%。2021年,正常施氮条件下,相比于单播,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混播群体氮效率3.24%、10.57%和16.80%;减施氮肥条件下,相比于单播,Mix-5、Mix-10和Mix-20分别提高冬小麦混播群体氮效率8.49%、9.88%和21.63%。冬小麦群体水分和氮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小麦深层根系生物量的增加。综上,在黄淮海冬小麦生产中,混播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是一种可推广应用的种植模式。
其他文献
致动器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可以将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致动器可以由单一或多重刺激因素共同驱动,如光、电、热和湿度。但是,大多数传统致动器的基底是由石油材料制成的,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生物降解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被认为是传统石油材料的理想代替品,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器件。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可再生、可生物降解、亲水等特性。纤维素基致动器具有许多
学位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最主要的逆境胁迫之一,每年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粮食安全。小麦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持续增产稳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挖掘优异小麦抗旱种质、培育突破性的抗旱小麦新品种,对推动小麦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保障我国西北旱区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十分必要。鉴于此,本研究对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引进的198份
学位
地膜覆盖可以通过调节土壤表面的太阳辐射和土壤水热状态来改善作物周围的环境,进而提高作物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世界人口不断攀升所引起的粮食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巨大的产量及经济回报促使当前的农业生产系统高度依赖于塑料地膜覆盖。传统聚乙烯地膜因回收困难且不可降解性等原因大量残留在土壤中,改变土壤环境,进而对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将不同浓度残膜还田的方式,探讨地膜残留对土壤质量和作物
学位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随着经济发展,人民饮食水平不断提升,小麦市场多元化需求也不断增加,需大量进口优质小麦。因此解析小麦种质资源优异加工品质,培育优质小麦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489份由骨干亲本、审定品种、优异农家种、国外引进品种组成的小麦种质资源的加工品质相关性状进行鉴定,筛选出优质小麦种质资源,基于芯片测序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优异基因位点,主要结果如下:(1)
学位
目前,室内甲醛(由家具、地板、墙漆释放)污染已引起广泛关注,光催化是消除甲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纳米多孔钴基ZIF-67金属有机框架(ZIF-67)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光催化剂,通过对其进行热氧化改性、与氨基化石墨烯量子点复合和负载在纳米纤维素气凝胶上,能克服其可见光吸收范围小、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易聚集的缺点。本研究为构建广谱响应的、电荷分离性能优异的、易回收的MOFs基光
学位
当前国内小麦市场存在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核心矛盾是我国小麦市场对强筋小麦需求呈现不断增加,而中筋小麦生产过剩。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强筋小麦种植面积与生产总量不足。近年来国内强筋小麦品种选育取得了很大进步,选育出不少新品种,其在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在关中灌区西农511就是其中最有代表的品种之一,为了解西农511对氮肥的响应,探索适宜的保优调优栽培栽培技术,对其进行了不同(0~240kg/
学位
随着人口的稳步增长,人类社会需要大量的电力满足工业生产和生活需求。传统的火力发电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其它有害物质,而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发电等新型的清洁能源还不能够满足工业生产对电能的需求。因此,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入到核电领域之中。核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足够电力的同时也给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埋下了隐患。核电厂回路管道表面氧化物的沉积是核电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腐蚀产物和其他杂质沉积在蒸汽发生器传热管
学位
汽车作为人们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随着汽车的大量普及,道路交通事故的总量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行驶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车用处理器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全景环视系统作为当下热门的驾驶辅助系统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为驾驶员提供环绕汽车的360度全景图像,用于解决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存在的视野盲区问题,从而减少由
学位
茶园的松土是茶叶种植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现有的多数松土装置只适用于平原地区,不适用于山地丘陵地形,导致松土作业一直是山地茶园生产机械化的难点问题。旋耕刀作为松土装置的关键部件,其作业性能的优劣性直接影响整机工作状态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本文针对山地茶园土壤特性,以旋耕刀为研究对象,创建基于离散元法的旋耕刀-土壤动力学模型,研究旋耕刀的结构参数对松土性能的影响,建立松土性能回归方程,求解旋耕刀
学位
近年来,由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形成的聚合物胶束已广泛用于癌症中递送抗癌药物。与小分子抗癌药物相比,聚合物胶束具有通过逃避肾小球滤过延长循环时间、改善药代动力学特性等优势。当前,研究人员已探索出了许多聚合物组合,以实现最佳负载、稳定、全身循环的向目标癌组织递送药物为目标。然而,自组装生成的的聚合物胶束具有较高的临界胶束浓度,这限制了它们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防止药物在血液循环中过早释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