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作家威廉·巴特勒·叶芝,作为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不仅仅是一个极具影响力抒情诗人,还是一个多产的剧作家。他的创作和实践推动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间爱尔兰戏剧运动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叶芝的戏剧创作。面具理论是叶芝写作和生活的重要原则,并在他的戏剧创作中得以最充分的表现。从此出发,作家将他的戏剧置入到一系列的中间境遇之中:从个人的体验到爱尔兰民族的身份认同,直到世界的图景的展开。面具理论不但作家是建构自我主体的方式,也是主体想象他者和民族共同体的途径。本文的第一章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梳理面具理论与戏剧中的中间境遇之间的联系。第二章关于面具与个体的焦虑。首先,俄狄浦斯情结是叶芝整个戏剧生涯的重要主题。在《波伊拉海滩》等重要的戏剧作品中,叶芝逆写了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讨论了弑父与杀子的主题。舞台上父亲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戴着面具的现实人物,更是影响作家艺术与哲学观的整个文化的象征。理想女性叶芝戏剧当中的重要形象,她们既是对于现实中女性的描绘,也反映了叶芝关于性别意识的焦虑。叶芝既将爱尔兰与女性等同起来,又对这种文化性别的定位进行反抗。戏剧中的理想女性也成为理想民族的象征。第三章关于叶芝的民族观念与民族剧院。叶芝希望他的剧院既是大众的,也是文学的,但这事实上使得剧院处于两者之间的夹缝状态。为了在爱尔兰民族与盎格鲁—爱尔兰文学之间建立沟通,叶芝展开了一系列的戏剧实验,包括以象征化的手法重写民间传说与神话,以及仪式化的表演方式。而在一些晚期的戏剧当中,叶芝用戏剧并置的手法仪式化地再现了民族发展的进程。在叶芝的戏剧中,民族身份的确认不仅是主体的建立与对他者的叙述,更是世界图景的展开。第四章将讨论叶芝戏剧中各种空间表征,作家借此完成了中间境遇的超越。戏剧表现了异质空间的对立,他者空间的展开与消逝,以及对于东方的想象与引入。三种不同的空间表征与空间意识很好地说明了世界图景与民族身份意识之间相互建构的联系。第五章与第六章将从宏观的视角审视叶芝的戏剧。第五章将追索叶芝创作中的诗意旅程。从个体的面具出发,到民族的中间境遇,直至作家在理想的空间当中寻找到他所向往的世界图景。这是作家整个创作的线索。第六章讨论叶芝戏剧的表现形式。出于民族剧院的需要和对文化语境的突破,叶芝以陌生化的手法和反语言的姿态打破了戏剧中的传统空间,建构了充满现代性的第三空间。在现代戏剧理论与戏剧史的视野中,他的戏剧引领了现代的戏剧的空间转向。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语,将在前述讨论的基础上审视叶芝戏剧对于当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