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规律特点。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尚未行肾脏替代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共计244例。根据患者入组时有无合并心血管疾病分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组(CVD组)和无合并心血管疾病组(无CVD组),其中CVD组患者154例,无CVD组患者9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血压、吸烟饮酒史、既往病史,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胱抑素C、血同型半胱氨酸以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DKD患者合并CVD的危险因素。制定中医症候调查表,并初步分析该疾病的证型规律特点及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
结果:1、在244例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合并心血管疾病154例,占63.11%;慢性肾脏病(CKD)1-5期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分别为30.00%(6/20),45.83%(11/24),65.63%(42/64),61.22%(30/49),74.71%(65/87),不同CKD分期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75,P=0.001);2、合并心血管疾病组(CVD组)与无心血管疾病组(无CVD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甲状旁腺激素、D-二聚体、血清胱抑素C、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单因素分析中,与CV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病程及高血压病程较长、GFR下降、高磷血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可以减少CVD发病风险(P=0.001)。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较长、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血尿酸水平升高是DKD合并C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DKD合并CVD患者相关生化指标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右心室内径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而血红蛋白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右心室内径呈负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5、244例DKD患者中,肝肾阴虚证77例(31.6%),气阴两虚证71例(29.1%),气血两虚证51例(20.9%),脾肾阳虚证45例(18.4%),早期DKD中出现最多为肝肾阴虚证,临床期DKD中出现最多为气阴两虚证,终末期DKD中出现最多为脾肾阳虚证;中医标实证中血瘀证82例,所占比例最大(33.6%),其次分别为湿热证、痰浊证以及水湿证,早期DKD中出现最多为血瘀证,临床期DKD中出现最多为湿热证,其次为血瘀证、痰浊证以及水湿证,终末期DKD中出现最多为血瘀证,其次为痰浊证、湿热证以及水湿证;6、气阴两虚兼标实证中,合并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大(35.2%),其次为痰浊证(29.6%),湿热证(23.9%),水湿证(11.3%),血瘀证、痰浊证在气阴两虚证中出现频率较高;肝肾阴虚兼标实证中,湿热证占比最大(40.2%),其次为血瘀证(37.7%)、痰浊证(11.7%)、水湿证(10.4%);气血两虚兼标实证中,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所占比例为33.3%,后依次为湿热证(27.5%)、痰浊证(23.5%)、水湿证(15.7%);最后脾肾阳虚兼标实证的统计结果显示,合并痰浊证的比例最高(51.1%),其次为血瘀证(24.5%)、湿热证(13.3%)以及水湿证(11.1%)。经卡方检验,各标实证在本虚证中整体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27.409,P=0.001);7、CVD组与无CVD组证型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各本虚证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17.777,P=0.000),其中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P=0.01,P=0.011,P=0.009)在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标实证均以血瘀证为主,各证型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DKD合并CVD患者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脾肾阳虚证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磷、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其他三种证型均升高,血红蛋白水平较其他证型均降低,血钙水平较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的血红蛋白水平较其他三种证型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在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随着CKD进展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DKD合并CVD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病程较长、高血压病程较长、GFR下降、血红蛋白水平降低、高磷血症及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高血压病程较长、GFR降低、血尿酸水平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3、DKD合并CVD患者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血红蛋白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4、糖尿病肾脏病为本虚标实证,本研究中本虚证以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多见,标实证以血瘀证最为多见;血瘀证在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中发生频率均较高,肝肾阴虚证中湿热证兼夹较多,脾肾阳虚证多兼夹痰浊证;且中医证型分布与DKD分期之间存有一定的关联;5、DKD合并CVD的证型分布中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较无CVD组发生率高;6、DKD合并CVD患者中脾肾阳虚证的毒素蓄积、钙磷代谢紊乱及贫血程度均较其他本虚证型严重,而标实证中湿热证的贫血程度较轻。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尚未行肾脏替代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共计244例。根据患者入组时有无合并心血管疾病分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组(CVD组)和无合并心血管疾病组(无CVD组),其中CVD组患者154例,无CVD组患者9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血压、吸烟饮酒史、既往病史,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胱抑素C、血同型半胱氨酸以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DKD患者合并CVD的危险因素。制定中医症候调查表,并初步分析该疾病的证型规律特点及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
结果:1、在244例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合并心血管疾病154例,占63.11%;慢性肾脏病(CKD)1-5期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分别为30.00%(6/20),45.83%(11/24),65.63%(42/64),61.22%(30/49),74.71%(65/87),不同CKD分期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75,P=0.001);2、合并心血管疾病组(CVD组)与无心血管疾病组(无CVD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甲状旁腺激素、D-二聚体、血清胱抑素C、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单因素分析中,与CV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病程及高血压病程较长、GFR下降、高磷血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可以减少CVD发病风险(P=0.001)。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较长、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血尿酸水平升高是DKD合并C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DKD合并CVD患者相关生化指标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右心室内径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而血红蛋白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右心室内径呈负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5、244例DKD患者中,肝肾阴虚证77例(31.6%),气阴两虚证71例(29.1%),气血两虚证51例(20.9%),脾肾阳虚证45例(18.4%),早期DKD中出现最多为肝肾阴虚证,临床期DKD中出现最多为气阴两虚证,终末期DKD中出现最多为脾肾阳虚证;中医标实证中血瘀证82例,所占比例最大(33.6%),其次分别为湿热证、痰浊证以及水湿证,早期DKD中出现最多为血瘀证,临床期DKD中出现最多为湿热证,其次为血瘀证、痰浊证以及水湿证,终末期DKD中出现最多为血瘀证,其次为痰浊证、湿热证以及水湿证;6、气阴两虚兼标实证中,合并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大(35.2%),其次为痰浊证(29.6%),湿热证(23.9%),水湿证(11.3%),血瘀证、痰浊证在气阴两虚证中出现频率较高;肝肾阴虚兼标实证中,湿热证占比最大(40.2%),其次为血瘀证(37.7%)、痰浊证(11.7%)、水湿证(10.4%);气血两虚兼标实证中,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所占比例为33.3%,后依次为湿热证(27.5%)、痰浊证(23.5%)、水湿证(15.7%);最后脾肾阳虚兼标实证的统计结果显示,合并痰浊证的比例最高(51.1%),其次为血瘀证(24.5%)、湿热证(13.3%)以及水湿证(11.1%)。经卡方检验,各标实证在本虚证中整体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27.409,P=0.001);7、CVD组与无CVD组证型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各本虚证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17.777,P=0.000),其中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P=0.01,P=0.011,P=0.009)在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标实证均以血瘀证为主,各证型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DKD合并CVD患者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脾肾阳虚证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磷、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其他三种证型均升高,血红蛋白水平较其他证型均降低,血钙水平较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的血红蛋白水平较其他三种证型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在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随着CKD进展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DKD合并CVD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病程较长、高血压病程较长、GFR下降、血红蛋白水平降低、高磷血症及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高血压病程较长、GFR降低、血尿酸水平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3、DKD合并CVD患者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血红蛋白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4、糖尿病肾脏病为本虚标实证,本研究中本虚证以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多见,标实证以血瘀证最为多见;血瘀证在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中发生频率均较高,肝肾阴虚证中湿热证兼夹较多,脾肾阳虚证多兼夹痰浊证;且中医证型分布与DKD分期之间存有一定的关联;5、DKD合并CVD的证型分布中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较无CVD组发生率高;6、DKD合并CVD患者中脾肾阳虚证的毒素蓄积、钙磷代谢紊乱及贫血程度均较其他本虚证型严重,而标实证中湿热证的贫血程度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