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后,国会政党分布和国会政治风向出现有利于共和党的变化,同时支持和倡导国际主义的言论和势力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些变化对第七十八届国会(1943-1944)的政治氛围和和国会——行政关系都发挥了重要影响。赞成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创建和参加战后和平组织的言论逐步成为国会舆论的主流,国会同白宫与国务院之间也在此问题上加强了沟通与协调,但同时国会——行政关系仍旧充斥着矛盾斗争。 从1942年起,国会已经认识美国将面临如何应对战争的结局等重要问题,并相应地加强了对各种战后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对罗斯福政府的战后政策措施也加大了立法监督力度;罗斯福和国务院出于推动国内团结和推行强有力对外政策的考虑,着意谋求同国会的沟通与合作;与此同时,国会参、众两院尤其是后者同罗斯福和国务院之间围绕行政协定的方式尤其是美国参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协定问题发生了激烈争执,因为国会领袖认为,这关系到国会的宪政权力能否得到切实尊重以及国会能否保证对罗斯福政府战后对外政策进行有效监督。 然而,国会对战后和平的兴趣和关注程度超出罗斯福和国务院的想象。第七十八届国会于1943年初召开后,国会两院都提出和通过了多个议案以应对各种未知的战后问题。一类是处理各种具体的战后重建事务;一类是要求进行广泛深入的战后计划。还有一类是要求在战后对外政策方面,提出程度各不相同的推动国际合作、创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要求。 1943年国会先后提出了B2H2决议案、富布赖特决议案和康纳利决议案以及批准美国参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协定的国会两院联合决议案,虽然它们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每个决议案的提出、辩论过程和结局都各具特点,但其主旨都是要表态支持美国参与创建和参加战后国际和平组织。其中参议院提出的B2H2决议案的内容最为明确、具体因而引起的争议最大,结果事实上被参议院后来提出的用词较为含混、语气较为克制的康纳利决议案所取代,众议院也提出并通过了富布赖特决议,宣示众议院对战后国际和平组织政策的态度。文章对三个决议案的内容和相互联系做简要的介绍和比较分析。文章认为,上述三个决议案的提出是战时美国政治史和对外政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标志着国会正式表态有限度地支持罗斯福政府的参与创建和参加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政策,并提出了维护美国宪政体制、维护国家主权、寻求国际合作等原则精神,以求既能迎合当前国会内外的国际主义主流舆论,又能有效制约罗斯福和国务院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