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就电视新闻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传统翻译理论以原语和作者为中心,把“忠实”和“对等”作为翻译应遵守的第一准则,掩盖了译者的创造性,降低了译者的工作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学界开始真正自觉而且明确地探讨“译者主体性”这一理论问题。译者不仅仅是读者和中介,而是翻译过程中的主导。译者的任务不是把一种文字编码为另一种文字,而是把一种文化引入到另一种文化中,促进跨文化沟通。电视新闻翻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它有着自身的特性。电视新闻的英译是一个“再构思”、“再表达”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英语新闻大多翻译自本国的中文新闻。译者不是一字不改地按照原文进行翻译,而是对于原文需要进行译前调整,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和翻译后采用灵活的变通手法,使原文更容易被目的受众所接受。变译理论对电视新闻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变译理论认为译者应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本文将在变译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电视新闻翻译的理论模型,并以大量真实新闻材料作为语料,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并经过实际新闻语料的验证,得出初步结论,即该模型能够在翻译的三个阶段中给予译者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视新闻英译的质量,使电视新闻传播更加高效。
其他文献
板栗为壳斗科栗属植物,生长迅速,管理容易,适应性强,既是优良的果树,又是绿化荒山的造林树种.栗树与其他果树相比,有五方面的优势:一是生长迅速,寿命长,一年栽树,百年受益,一
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家喻户晓,并且有多个英译本,也是戏剧翻译研究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人们对于《西厢记》的母本《董西厢诸宫调》却知之甚少,对其英译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幽默故事,作为中国经典文化中的一块奇葩,以其鲜明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特色倍受中国人们的喜爱,然而对中国幽默故事翻译的探讨却多数只是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等对西方幽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