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关于2009年中美轮胎特保案一系列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揭示它们在此经济新闻报道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如何受制于社会文化的背景。本文以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为理论基础,结合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理论进行分析。费尔克劳把新闻看作是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在文本层面,通过对及物性,词汇选择和语气情态的分析研究了报道中语言特点。在话语实践层面,从新闻报道的来源和新闻报道的转述探讨了新闻的互文性。在社会实践层面,对经济新闻报道所发生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背景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对新闻报道语言选择的影响以及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研究表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轮胎案的报道基本上都是客观公正的,但经济新闻报道和其它政治,文化语篇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潜在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四篇批评性语篇分析表明,新闻语篇不是单纯地反映客观事实;它不仅仅表现社会,同时也建构社会。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拓宽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研究范畴。以往的语篇研究只局限在政治,文化语篇的新闻报道。很少对看似公平公正的经济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新闻报道同样是意识形态的载体。b)对新闻翻译者和英语语篇教学都有一定的启示。既然意识形态渗透在新闻语篇中,那么新闻译者和教学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