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对上海城市形象的认知差异研究——以上海常住居民与外省市居民认知差异实证调查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k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走进一个陌生的城市,最先感知到的往往是那些存在于城市中的建筑、商场、公交、广场、市民等具体物质形象,它们所传达的有序多样或者无序混乱的城市形象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城市固有的人文特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进入“这座城市”,此时,电视、书籍、网络等大众媒介开始成为联通他们渴望获得这个城市的确切图像的大脑和这座城市真实面貌之间的桥梁。然而,这座桥梁往往没有想象中的笔直,弯曲的桥梁让桥一头的受众往往看不清这座城市的真面目。借用易涤非前辈的一本书名来说,受众们脑海中通过媒介形成一个城市形象的过程往往变成了“真相与幻觉之间信息传播中的卖拐喜剧”。  本文对上海城市形象概念的理解基于以下三点思考:一,城市形象不是城市本身,而是人们对城市的感知或印象,不同的人对上海的感知或印象不会完全相同;二,城市形象构成要素很多,公众不可能像社会学家那样顾及城市形象要素的方方面面,往往一些核心要素主导了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评价;三,城市形象受制于城市的软硬件基础(所谓硬件主要指的是建筑物、交通与生活设施等;所谓软件是指各种城市政策规定、市民行为习惯等所反映出的理念),但传播行为能够在城市基础面貌不发生大改变的前提下改变城市形象,故本文的观点前提是,城市形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良好的城市形象源于科学的管理。  因此,本研究欲重点厘清的问题:上海居民脑中与外省市居民脑中关于上海城市形象的图像到底是怎样的,之间的差异在哪,差异程度有多少,差异形成的主要原由有哪些等。望通过分析和研究此问题,为建树良好的上海城市形象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类节目以其新颖的节目形式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获得空前的收视率。从表面上看,女性被赋予了更高的主动权及话语权,实则在节目话语中仍处弱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位
“现代性”的话题在社会科学界方兴未艾。对于中国新闻事业,也需要从现代性的视角来探讨、研究。本文以近、现代中国新闻事业中的若干典型片断为考察对象,分析中国近、现代以来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可沟通城市”理论这一城市传播研究的范式创新,以传播的视角考察城市和人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式下,不可沟通成为现代中国的一大城市病,且愈发凸
“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本文以“一带一路”各领域及相关领域为知识背景,划分出微信公众号报道“一带一路”的议程,整理报道“一带一路”的内容框架。  “一带一路”涉及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