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人胃黏膜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并证实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胃癌等疾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来,经过大量的体内外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后,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Hp是一种致病菌,抑杀Hp成为临床医生治疗Hp感染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原则。但是,抗Hp治疗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治愈率不高、复发率和耐药性增高,在Hp感染与宿主胃部疾病的关系上仍有较多的谜团尚未解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p的发病率与感染率不一致。发达国家人群中Hp的感染率达25%-50%,发展中国家更是高达70-90%,而Hp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却远低于该数字,感染Hp的人常常无任何症状。面对这些Hp携带者,为何感染后临床表现各异?是否需要抗菌治疗?如何治疗?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定论。用抗生素治疗Hp感染的根除率达到80%-90%,但在普遍根除Hp的情况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和胃癌的发病率并不减少,为何对Hp的根除治疗并不能使胃疾病的发病率减少或痊愈?显然,将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消化性疾病唯一的致病因素进行研究是不全面的。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消化性疾病中发挥作用的观点也正慢慢得到认同。因为Hp在胃粘膜的感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胃部微环境、应激、宿主的遗传背景、菌株菌型毒力等。目前,更多研究开始重点关注宿主因素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特别是胃内菌群因素所起的作用。用各种动物制备Hp感染性疾病模型时人们发现,用无菌动物或免疫缺陷动物、SPF级BALB/c鼠等动物体内,Hp较易定植并引起Hp相关疾病,而在普通动物体内,Hp却较难定植,更进一步研究发现,胃内优势菌为乳杆菌的普通小鼠,可明显拮抗Hp定植,在胃部菌群失调时Hp才能由劣势菌变为优势菌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以上研究均提示Hp在动物体内的定植与动物胃内的菌群状态关系密切,胃内微生态影响着Hp的定植及Hp相关疾病的发生。但人体胃内菌群与Hp感染的关系尚未见研究报道。Hp在胃内定植但并不意味着致病,只要其生长受到正常优势菌的抑制,Hp导致的相关疾病便不会发生,因此感染率与发病率自然会不一致。既然Hp是条件致病菌,预期将治疗重点放在用抗生素等治疗方法根除Hp上,不如将治疗重点放在重建胃内正常微生态环境、抑制Hp生长从而治疗Hp相关疾病上。因为用抗生素治疗时,杀灭的不仅是Hp,还包括胃内的正常菌群,相当于更进一步破坏了胃内微生态环境,这就为细菌的二重感染和Hp感染的复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果能够重建并保持胃内微生态环境稳定,则可长期抑制Hp生长,预防Hp相关疾病的发生,还可避免Hp感染复发的问题。如果能从微生态的角度着手,探明胃内菌群与Hp相关疾病的关系,并从中筛选到一株对Hp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这将为益生菌治疗胃部疾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研究目的1.通过对不同Hp感染状态人群的胃内菌群的检测分析,探明胃内主要菌群的结构组成以及和Hp感染的相关性。2.通过对嗜酸乳杆菌临床分离优势菌株的大量筛选,并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获得一株对Hp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治疗Hp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Hp阴性者、Hp正常携带者、Hp感染患者胃内菌群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将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匀浆,分别接种于脑心浸液血琼脂平板、厌氧菌琼脂平板、MRS、COBA、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沙氏琼脂平板上,分别于厌氧、微需氧、有氧环境中37℃培养1-2d,并对特异性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确定每一种属细菌的定植率及菌群比例,并结合病人胃部病理学改变和Hp感染状态,确定菌群结构与Hp感染的相关性。2.嗜酸乳杆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其拮抗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制试验将从人体胃内分离培养出的、经鉴定后为乳杆菌的菌落接种在pH3的酸性MRS培养基上,37℃,厌氧环境培养2d,对平板上生长的菌落进行生化鉴定确定为嗜酸乳杆菌后,通过平板打孔法进行体外抗Hp的抑菌试验,根据抑菌环直径大小来判断抑菌效果;再将对Hp抑制作用最强的嗜酸乳杆菌菌株进行耐酸、耐胆汁试验和药敏试验。3. BALB/c小鼠感染Hp模型的建立及JK57体内治疗Hp感染的有效性研究利用前期筛选到的具有较强Hp抑制效果的嗜酸乳杆菌JK57进行体内实验验证。选用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对照组、Hp感染模型对照组、JK57治疗组、JK57+PPI药物治疗组、保加利亚乳杆菌治疗对照组、抗生素+PPI药物治疗对照组。分别按常规法对除正常组外的小鼠进行Hp感染攻毒,建立感染模型,感染3周后建模成功后,分别进行相应的乳杆菌或抗生素处理,治疗后2周,宰杀BALB/c小鼠,收集胃组织标本,行快速尿素酶、细菌培养、PCR方法检测Hp感染率和清除率,同时,对胃粘膜组织进行病理学组织检查,利用选择性培养法检测胃内主要菌群的定植数量变化,观察补充益生菌后胃内正常菌群的改变和胃内微生态重建的效果。研究结果:(一)不同人群胃内菌群的结构与数量差异1.不同人群胃内主要菌属的检出率和菌群定植总量三类人群中,乳杆菌的检出率在Hp阴性者中检出率最高,与Hp感染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厌氧菌在Hp感染患中的检出率要高于其它人群,与Hp阴性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他细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Hp阴性者胃内细菌定植总量最高,明显高于Hp携带者和Hp感染患者(P<0.05);Hp正常携带者细菌总量明显高于Hp感染患者(P<0.05)。2.不同人群胃内各主要菌属组成的变化乳杆菌在Hp阴性患者中定植量最多,在总菌群中所占比例最高,高于Hp携带者和感染患者(P<0.05);厌氧菌定植量在Hp感染患者中最高,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5),和携带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杆菌和链球菌在Hp阴性者中细菌数量和所占比例较Hp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携带者和Hp感染患者相比:乳杆菌检出数量和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嗜酸乳杆菌优势菌株的筛选1.对Hp的体外抑制作用将从人体胃粘膜分离培养出来的16株嗜酸乳杆菌菌株分别用平板打孔法测量其对Hp的抑菌效果,发现嗜酸乳杆菌菌株JK57、JK54、JK78对Hp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浓度为1×1010 CFU/ml时抑菌圈大小均在15mm以上,与浓度为0.25mg/ml氨苄西林钠、0.05mg/ml甲硝唑抑菌效果相当(P﹥0.05)。2.嗜酸乳杆菌菌株耐酸、耐胆汁功能进一步将抑制Hp效果较好的菌株JK57、JK54、JK78分别接种到pH2及2以下的酸性环境MRS培养基中,三株菌在pH3以上的酸性环境生长良好。JK54在pH2以下无细菌生长,JK78在pH3以下无细菌生长,JK57耐酸能力最好,在pH2时6h都能检测到细菌,耐酸能力显著高于其余两株(P<0.05)。将嗜酸乳杆菌JK57、JK54、JK78分别接种到含牛胆汁和不含牛胆汁的MRS培养基中,发现三株菌在含牛胆汁的MR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与不含牛胆汁的培养基细菌数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三) JK57体内治疗BALB/c小鼠感染Hp的有效性研究1. JK57对Hp的清除效果JK57治疗组、JK57+PPI药物治疗组和抗生素+ PPI药物治疗组均有治疗Hp的作用。JK57+PPI药物治疗组和抗生素+ PPI药物治疗组小鼠胃内Hp清除率都为90%,清除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JK57治疗组Hp清除率为60%,与抗生素+PPI药物治疗组、JK57+PPI药物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保加利亚乳杆菌组Hp清除率为50%,清除效果显著低于JK57+PPI药物治疗组和抗生素+PPI药物治疗组(P<0.05);正常对照组Hp感染率为0。2. JK57对胃内菌群的影响JK57+质子泵药物治疗组胃内细菌总定植量为6.71±0.16 CFU/g,乳杆菌定植量为6.70±0.15 CFU/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JK57治疗组小鼠胃内细菌总定植量为5.51±0.22 CFU/g,乳杆菌细菌定植量为5.48±0.27CFU/g,显著高于抗生素+PPI治药物疗组、正常对照组(P<0.05)和Hp感染模型对照组;抗生素+PPI药物治疗组细菌总定植量4.37±0.25 CFU/g,低于正常对照组4.83±0.12 CFU/g,有显著差异(P<0.05);Hp感染模型对照组细菌定植总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3. JK57对Hp感染BALB/c小鼠胃粘膜病理学损伤的影响JK57治疗组、JK57+PPI治疗组和抗生素+PPI药物治疗组三组小鼠胃粘膜炎症均较Hp感染模型对照组有明显好转(P<0.05),JK57治疗组、JK57+PPI药物治疗组和抗生素+PPI治疗药物组三组小鼠胃粘膜炎症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结论1.对Hp阴性者、Hp携带者、Hp阳性患者胃内菌群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人群胃内菌群有显著差异,Hp感染患者胃内定植的乳杆菌数量要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厌氧菌数量却显著增高,其余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表明胃内细菌数量与Hp定植有密切关系。2.从Hp健康携带者胃内分离的嗜酸乳杆菌菌株经过体外与Hp拮抗试验,筛选到一株对Hp有明显拮抗效果的嗜酸乳杆菌菌株JK57,对其他致病菌也有良好拮抗作用,有较好的耐酸、耐胆汁抗性。3.利用小鼠Hp感染模型,观察发现嗜酸乳杆菌JK57用于治疗Hp感染有明显效果,Hp的清除率与传统抗生素疗法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别,且与PPI药物合用效果更佳。JK57能够显著提高胃内嗜酸乳杆菌数量,而与PPI药物合用则能提高多种正常细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