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性支持系统,交通运输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内生的动态相关性。近年来,国家发展沿海地区和内河沿岸“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港口作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21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转型关键时期,国家对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渐增大,这客观上要求我们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上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港口和内河航运事业适度超前发展。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适应性是指经济系统的实际运输需求围绕潜在的运输需求/供给均衡点波动的过程和特性。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港口的经济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港口的概念、功能出发,揭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理论框架,探索港口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港口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供需均衡、资源配置效率三个方面界定了港口的经济适应性内涵,并进一步总结适应机制;根据经济适应性内涵的三个方面,本文建立港口的承载能力、需求潜力、经济支撑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带有灰色关联约束锥的DEA方法,建立以承载能力指数、需求潜力指数、经济支撑指数为输出结果的评价模型,全面反映港口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运用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带有灰色关联约束锥的DEA模型,实证分析14个长江干线港口的适应性评价指数。总之,本文理论分析适应性的概念和测度,论述了港口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港口的经济适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在实证研究中评价了我国14个长江干线港口的经济适应性,并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对提高港口的经济适应性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