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嘧菌酯25%悬浮剂在稻田中施用后其有效成分嘧菌酯的残留消解情况,同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嘧菌酯在五种土壤和六种主要土壤矿物中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这些研究可为全面准确地评价嘧菌酯及其相关制剂在水稻田中施用后的生态环境安全性,指导其科学合理使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的数据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并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检测嘧菌酯在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稻杆、谷壳和糙米中残留量的技术方法。稻田水样用二氯甲烷提取;稻田土壤样品用丙酮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糙米样品用乙酸乙酯:丙酮的混合液(1:1,V/V)提取;稻秆样品用乙酸乙酯:正己烷的混合液(1:1,V/V)提取;谷壳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然后用HP-5石英弹性毛细管柱分离,GC-NPD检测,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2.62%-118.63%,相对标准偏差为1.16%~9.27%,嘧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5.0×10-11g,符合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的技术要求。(2)于2010年和2011年在湖南长沙、浙江杭州、广西南宁三地的水稻田中进行了嘧菌酯的残留消解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上的残留消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式,其在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5.18d-6.83d;在稻田土壤中为8.06d-9.33d;在水稻植株中为5.60d-6.79d,这说明嘧菌酯在水稻田中属较易降解农药。(3)通过2010年和2011年在湖南长沙、浙江杭州、广西南宁三地进行的残留试验结果,提出了嘧菌酯25%悬浮剂在水稻田中的合理使用建议为:嘧菌酯25%悬浮剂按有效成分337.5g/hm2在水稻生长期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d)来防治水稻纹枯病等病害,收获水稻的安全间隔期为28d。(4)嘧菌酯在五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2h~16h,其吸附过程可用Freundlich和线性等温吸附模型来描述,属物理吸附,影响嘧菌酯吸附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嘧菌酯在五种供试土壤上的吸附强弱顺序依次为:黑龙江黑土、河南褐土、山东褐土、湖南河潮土和湖南红壤。pH值变化对嘧菌酯在土壤上的吸附有明显的影响:随着pH值的增加其吸附量先下降后上升,至pH值为5时,达到最低,之后随pH值的升高其吸附量又逐渐上升。(5)嘧菌酯在六种供试土壤矿物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0h-12h,其吸附过程可以用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拟合,嘧菌酯在六种供试土壤矿物上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蒙脱石>硅藻土>凹凸棒石>海泡石>高岭土>沸石。环境介质pH值的变化对嘧菌酯在六种供试土壤矿物上吸附的影响大致表现为:随着pH值的增加其吸附量先下降后上升,至pH值为5时,达到最低,之后随pH值的升高又逐渐上升。(6)北方土壤由于发育不够成熟,土壤中蒙脱石含量较高,高岭石所占比重较小,而嘧菌酯在蒙脱石中吸附较大,在高岭土中吸附较小,故本实验所得到的嘧菌酯在五种土壤和六种主要土壤矿物中的吸附实验结果之间是相互一致的。(7)嘧菌酯在五种供试土壤和六种土壤矿物中的吸附量均为在pH值为5时最低,这说明在环境介质的pH值为5时,嘧菌酯与土壤颗粒之间的排斥力最强,故使其吸附量最小,不过其形成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