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与两大资产群——利率资产和权益资产相关的两类产品为样本,通过比较同类投资工具与理财方式,研究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首先本文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主要从结构性产品定价、收益分布的实证研究和产品设计和选择的规范研究等方面进行整理总结,总的来说,已有研究的结论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银行为保持市场地位和垄断利润,结构性产品设计日益复杂,发行机构从溢价发行和交易中获利,产品投资价值则总体下降。本文实证研究的第一部分分析银行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绝大多数产品超过了存款利率,并且呈一对一的变化,表明了银行在此类产品定价上的竞争性。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角度,回归分析发现实际收益率与投资方向、发行银行规模、保本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发现相对固定收益类基金,此类产品的超额收益与产品期限密切相关,其中相对货币基金的表现随理财期限延长而大致上升,相对债券基金则随期限上升而出现负超额收益。用协方差分析方法探究超额收益的来源,同样发现主要来自投资方向、发行银行规模等因素。就风险因素已经反映在溢价率中而言,固定收益类银行产品市场的有较强的竞争性、定价是有效的。而与固定收益类基金竞争中,则各自在不同方面各有短长。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A股挂钩结构性产品。首先根提出了与A股挂钩的简单虚拟产品的设计,并采用金融工程中的分拆复制和无风险套利方法对其定价。然后选择10个市场现有的A股挂钩结构性产品,通过历史模拟法进行业绩比较,发现现有产品相对其他理财方式收益/风险处于劣势,不是合适的权益资产投资工具,偏股类基金是长期权益投资的较好选择,而虚拟产品则有独特的风险收益特征和相对其他理财方式的比较优势,存在较大的潜在市场。比较两类产品的实证结果,不同理财产品的透明度和复杂性、从而竞争程度导致了产品收益/风险效率的差异。本文是首次对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业绩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首次对A股挂钩结构性产品进行的历史业绩模拟研究,首次将银行理财产品与其他可比类型的投资和代理理财方式进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