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高、孝二宗时期,活跃于宫廷的士大夫画家马和之在帝王的授意下,绘制了一系列《毛诗图》卷,图释儒家经典文本《诗经》。此系列图卷日后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可绕过的经典作品。但围绕着系列《毛诗图》卷仍然存在着不少尚未廓清的问题。在考辨马和之与《毛诗图》卷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形塑《毛诗图》卷面貌的诸多因素展开研究。一、明、清两朝画史直言《毛诗图》卷是由宋高宗或孝宗书经文,马和之图绘。但南宋时期的史料并未明言此事,元代的史料又有矛盾处,明清的史料更是以讹传讹,难以为信。本文结合相关画风与书风的细致分析,认为《毛诗图》卷的原本为马和之创作于高宗退位后的孝宗朝。现存世各卷有南宋本、后世摹本与后世伪本的区别。但各卷的经文无一可能是高、孝二宗亲书。南宋本各卷画风与水准高下的不同又表明,可能没有一卷为马和之亲笔绘制,现存各卷大都出于宫廷作坊之中。二、宋代《诗经》学新意迭出,以己意释《诗》成为一时潮流。这也成为当下《诗经》学研究的重点。但需要指出,汉唐以来长期形成的儒家传统《诗经》学与《诗经》观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其归纳为“诗教”观、“诗史”观、“诗礼”观。这些《诗经》观作为历代《诗经图》创作的背景,影响深远。宋代也是如此,虽然创作于高、孝二宗时期的《毛诗图》有其独特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但《毛诗图》的创作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诗经》学与《诗经》观的影响。三、《毛诗图》是对《诗经》的图释,需要用图像重建《诗经》所涉及的三代时期。宋代及之前的种种历史故事画和“经学图谱”中衣冠、器物图像,构成了宋人对三代世界的基本视觉经验。马和之在忠于此视觉经验的基础之上,利用自己对儒家经籍中三代仪礼典章的熟悉,并参考宋人金石学知识,以图像构建了一个较为合理、有序、完整的,以三代衣冠、器物、礼仪为代表的三代图像体系。但需要指出,此体系依然受宋人认识局限的制约。四、在对《诗经》文本的图释上,《毛诗图》借鉴了《诗经》“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图绘模式。在具体的图释上,体现出了士人的趣味与视角。一方面,在画风上,运用了在南宋初期并不十分流行的士人画风。另一方面,在图像上,相当多篇章中加入了高士与隐士图像,有意强调士人对一系列发生于三代时期的历史事件的观看与评价,这在体现了宋代文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同时,又成为《毛诗图》中歌颂文人价值的一个隐含内容。五、早在汉代就有图绘《诗经》篇章的先例,种种迹象表明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诗经》各篇章相对明确的象征意义。但南宋高、孝二宗时期如此大规模图释《诗经》的皇家行为,其背后有着帝王个人行为模式的支撑。本文尝试从高、孝二宗父子关系的分析着手,对《毛诗图》的政治意涵提出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