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保持其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及相关部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纵观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绝大多数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持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资,尤其是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解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以及投资综合收益低等自身弱质性的特点,导致农户农业投资严重不足,政府如果不加大对农业的持续投入,势必会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农业财政投资绩效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综述,运用福利经济学、产业可持续发展、计量经济学、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以及投入产出等理论方式方法,研究如何提高我国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资绩效水平,不断强化地方政府在农业财政投资中的职能作用。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为例,揭示地方政府在农业财政投资以及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逐一分析,进而提出提高我国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资绩效管理水平的建议。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资及绩效管理的国际借鉴。本文通过对日本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资分类、各级政府承担、农民培训情况以及近10年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成果及各州农场数、占地英亩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借鉴以色列政府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在农业财政投资、农民培训及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以及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坚定走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科技兴农之路。二、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资计量分析—以内蒙古为例。本文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等方法,首先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对内蒙古农业财政投资总量、财政投资规模力度、全国各省级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资支持比较分析以及投资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讨论,将农业财政投资各相关要素与农业GDP、农牧民增收等问题进行相关性分析;其次从环境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内蒙古地区实有耕地面积、农业财政投资综合开发、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内蒙古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从社会效益出发出发,对内蒙古农牧民恩格尔系数、各盟市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重以及扶贫资金投入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内蒙古农业财政投资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从而对内蒙古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三、提高我国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资绩效管理水平建议。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有的农业财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综合效益差以及绩效管理水平低下等现象。运用投入产出等经济学原理,从农业财政投资的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景观效益四个方面出发,设定投入类和产出类农业财政投资绩效评价指标,协调效率、效益、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内蒙古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之符合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景观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对今后提高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资绩效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