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与“青春”有着不解之缘。百年中国文学史与百年中国青春史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笔者认为,“通过青春史认识文学史,通过文学史认识青春史”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具有某种方法论意义。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在绪论部分尝试提出“青春学批评”构想。绪论“走近青春档案馆”不仅为本论部分提供有关“青春”的背景材料,而且对20世纪中国社会丰富的“青春文化”进行初步总结和反思。由于百年来中国家庭的小型化趋势,家庭中的代际关系随之发生变化,由“老年本位”向“青年本位”转变成为普遍趋势。笔者认为不应把“老年文化”与“青年文化”对立起来。青春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美丽的一面,也有可怕的一面。 本论“青春档案主题内涵”这一部分,从主题学角度对20世纪中国小说进行研究,注重青春“题材史”和青春“主题思想史”的梳理,探索青春主题丰富的民族、社会、文化、文学内涵及其在百年文学史上发展流变的规律、原因。笔者把青春定义为一种“在路上”不断成长的生命状态。成长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内容,精神成长尤其重要也格外艰难,也正是精神成长最终使人经历真正意义上的“成年礼”。通过对成年礼仪式的原型考察和心理分析得知,“少年——考验——成人”是青春成长的原型模式,而“服从——压抑——解脱”则是青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轨迹。在成长的路上,少年历经种种磨难而成熟,具有可喜可贺的一面;而成长过程中失落的美质加上成人世界的缺憾,又总是令人神往少年时代,甚至后悔过早地成熟,从而构成深刻的“成长悖论”。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少有严格意义上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但是青春“成长主题”却在众多小说中大量存在。本论部分围绕“成长”这一青春“总主题”分别对“青春理想”、“青春崇拜”、“青春反叛”、“青春流浪”、“青春病态”、“青春情爱”这些跟“青春成长”密切相关的部分进行主题研究。(由于篇幅所限,各章具体研究结论不在这里一一列出。)余论部分集中论述有关“精神成长”的内容。余论“‘成长’的精神向度”可以当作是对青春主题的一个小结。狭义的“精神成长”可以在青春阶段完成,而广义的“精神成长”不仅是青年人的问题,而且是成人社会所面临的“人的发展”方向问题,因此极富哲理内涵。 20世纪中国文学不断探索改造民族性格和重塑“民族灵魂”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文学中的“百年青春档案”记录了不同时期“青年的性格”,并且创造出一些理想的“青春形象”,当然,作为反例也留下一些令人痛心的“病态”青春形象。文学世界中的这些“青春性格”和“青春形象”对于改造民族性格和重塑“民族灵魂”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对某一时代“青春”主题的研究,往往是把握这个阶段“时代性格”的有效途径。而某一时代“青春”主题的文学表现,既受制于时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环境,又离不开文学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百年文学流变,几代青春动荡。中华民族“青春人格”的精神建构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一历史重任同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文化大业紧密相连,因此,对20世纪中国小说中“青春”主题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