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法制建设,尤其是司法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西方世界对此印象依旧负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司法外宣工作。目前已经发布了越来越多的双语司法白皮书,其中,英译质量至关重要。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白皮书中特定术语的翻译,对白皮书译本质量的系统评估研究相对有限。司法白皮书是法律语篇之一,信息传递是其本质特征。本研究选取《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2013-2018)》源语文本和译本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旨在通过对源语文本与译本进行语篇信息配置的对比,描述两个语篇之间信息配置的特点,从“信息桥”角度出发来分析在译本中信息再现的差异,从而探索译本的可接受性。本研究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问题一:译本与源语文本相比,在语篇信息配置上有什么变化?问题二:这些差异对译文的质量有何影响?是否可接受?问题三:根据“信息桥”,尤其是语言规约和法系这两座“桥”,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本研究采用了法律语篇信息的标注方法作为分析工具,以“信息桥”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分析框架,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译本与源文本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本研究结论如下:首先,译本中的信息点稍多于源语文本,信息成分的数量稍微少于源语文本,差异较小。在段落层面,存在少数信息点的变化,包括三个信息点增加的情形;信息成分层面上,一方面对等占86%以上。另一方面,信息成分有增加、减少、转移三种变化,以“过程”信息成分的转移以及“环境”和“个体”的增加为主。其次,译本的信息点和信息成分总体变化较少,对等占主导地位,表明源语文本的信息配置在译本中基本再现。再者经过分析发现,少数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遵循目的语规范引起的,是可接受的。译文质量较好。最后,根据“信息桥”的语言规约和法律体系,句法结构等带来了译本中信息配置的变化。虽然本研究系统考察了源语文本和译本的信息配置特点,并从“信息桥”角度深入分析,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各信息点和信息成分的标注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希望本研究能为司法外宣的翻译提供参考,为从“信息桥”角度进行司法外宣翻译研究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