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广泛表达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负责水解膜磷脂,例如磷脂酰胆碱可被PLD水解成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和胆碱。PLD1和PLD2表达和活性在癌组织中显著提高,部分癌症种类中PLD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风险高于PLD1低表达群体,提示PLD是潜在的抗癌靶点。由于现有的PLD抑制剂仅抑制酶活性,对其蛋白表达没有显著影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广泛表达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负责水解膜磷脂,例如磷脂酰胆碱可被PLD水解成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和胆碱。PLD1和PLD2表达和活性在癌组织中显著提高,部分癌症种类中PLD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风险高于PLD1低表达群体,提示PLD是潜在的抗癌靶点。由于现有的PLD抑制剂仅抑制酶活性,对其蛋白表达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筛选可以抑制PLD蛋白表达的药物,也是针对PLD靶点的抗癌策略。临床上,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Metformin,Met)是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Met对癌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了探究PLD是否是参与介导双胍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本论文围绕双胍类药物、PLD和癌症三者的关系展开如下研究:本论文基于LOV2光控元件构建了一种酶活性可光控的PLD变体,其酶活性响应蓝光刺激而失活,通过该变体发现血清等丝裂原介导的m TOR信号通路激活需要PA参与,也侧面说明PA对细胞生长的重要性。由于PLDs可通过蛋白骨架上的特殊结构域如PH和PX结构域与其他蛋白发生互作,亦或发挥酶活性,催化产生PA调节细胞内生理病理活动。该光控PLD变体为未来探究PLDs和PA在细胞内的功能差异以及二者在细胞内的时空调节角色提供便利。在沉默PLD1蛋白表达或抑制PLD1活性后,发现癌细胞迁移受到抑制,而过表达PLD1的癌细胞,其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也随之增加。并且,本论文研究发现Met可以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地抑制细胞活力和癌细胞迁移,为了探究双胍类药物是否通过影响PLD进而调控癌细胞功能,在多种癌细胞分别评估Met对PLD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Met显著抑制多种细胞中PLD1蛋白表达,但不影响PLD2蛋白表达,且该调节作用不依赖于AMPK。临床剂量的Met(40μM)和苯乙双胍(Phenformin,Phe)(4μM)延长药物处理时间也可以抑制PLD1蛋白表达。以上研究结果初步说明PLD1是双胍类药物的新靶点,抑制PLD1蛋白表达可能是双胍类药物癌症预防和治疗的新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双胍类药物不会抑制PLD1基因转录,与抑制蛋白降解过程的药物共处理,PLD1蛋白表达依然减少,表明双胍类药物对PLD1的下调作用并非通过促进PLD1蛋白降解。本论文研究发现m TOR信号通路抑制剂也具有类似双胍类药物的作用,即抑制细胞内PLD1、天冬酰胺合成酶(Asparagine synthetase,ASNS)和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Phosphoserine aminotransferase 1,PSAT1)蛋白水平,激活m TOR信号通路可以部分减弱双胍类药物对PLD1蛋白表达的抑制。在敲低4E-BP1表达或过表达EIF4E的细胞中,双胍类药物对PLD1蛋白的下调作用被逆转,提示m TOR信号通路参与介导双胍类药物对PLD1的调控。使用RNA免疫共沉淀技术(RNA coimmunoprecipitation,RIP)分析双胍类药物对PLD1 m RNA翻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胍类药物增加EIF4E与4E-BP1的结合,抑制PLD1 m RNA和阳性基因ASNS翻译过程。通过m RNA翻译成像技术,也发现Phe可以抑制PLD1 m RNA翻译。最后,利用RNA-seq技术分析翻译过程受到抑制的差异基因,结果显示PLD1和阳性基因ASNS翻译受到抑制,与q PCR结果基本相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与癌症、细胞代谢密切相关。总之,PLD可通过其酶活性或蛋白本身参与调节癌症发生与发展,是潜在的抗癌靶点。本论文发现双胍类药物通过抑制m TOR信号通路,调节翻译过程,进而抑制PLD1蛋白的生物合成,建立了双胍类药物、PLD1和癌症之间的互相联系。双胍类药物通过抑制PLD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是双胍类药物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新机制。
其他文献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并趋于年轻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室速和房颤的内在发生及维持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导致临床治疗策略和手段仍存在诸多不足,包括术中成功率不高,术后复发率高等。鉴于临床及实验研究的局限性,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仿真建模来研究各种心脏疾病的发生及维持机制,并利用这种方
随着近年来临床数据的快速积累,基于回顾性数据的临床决策支持研究已成为医学信息学领域的一项研究重点。然而,现有决策支持研究大多着眼于对单一特定疾病的针对性建模,往往忽视了临床实践中广泛存在的疾病关联关系;少数研究已基于多标签学习范式对疾病关系加以利用,但现有通用算法仍无法满足临床决策支持的诸多领域需求。因此,研究面向决策支持任务的领域性多标签学习方法,实现疾病关联信息高效利用,对提升临床决策支持研究
制动摩擦副和轮轨摩擦副是车辆系统中两个重要的摩擦接触副,其工作稳定性直接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以及行车安全。当摩擦副发生自激振动时,往往会引起接触部件之间产生振动和冲击,并传递到相关连接部件,加速部件的磨损和疲劳损伤等故障,同时产生剧烈尖叫噪声,降低乘车舒适性。轮轨系统的钢轨波磨和车轮多边形磨耗是典型的轮轨损伤问题,严重影响轨道结构及其相关零部件的精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已有研究发现,摩擦自激振动可能
磁共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成像因可以探测到人体内多种低浓度代谢产物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然而,CEST成像技术仍面临主磁场(B0场)频率漂移、饱和时间不足、饱和强度不均匀、饱和方案待优化等诸多技术挑战导致CEST成像的稳定性和敏感度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在本文中,我们旨在解决这些技术挑战,以提高CEST成像稳定性和敏感度。1.本文提出了基于梯度回波读出的频率稳定CEST序列用于B
肺部疾病是肺脏病变或全身性疾病的肺部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年轻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未来肺部疾病患病人数也会显著增多,尤其是肺癌和肺部感染对人体生命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目前临床上肺部疾病诊断技术通常是侵入性或辐射性的,尚未实现快速便捷的无创筛查。此外,化疗作为常见的肺癌治疗方法,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也须预先评估。本文致力于研究乐甫(Love)型声表面波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方法,自主搭建了一套基于该传感
尿液是生物疾病标志物的重要来源,因为尿液易于收集,含有较少的蛋白质,而且直接反映了肾脏的病理变化。尿液分析常被用作常规的医学检查,可用于癌症,泌尿疾病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尿液中疾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包括色谱法,电化学法,荧光光谱和比色法等,其中比色法由于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能更好的普及基层,更符合疾病早期筛查的要求。因此比色法作为现场快速检测疾病标志物的手段大有潜力。本论文研究了纳米
随着我国医疗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病历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病历中包含患者的检查异常、指标变化趋势、疾病风险因素等非明示化疾病隐含信息,对于临床诊疗、风险预警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电子病历中的隐含疾病信息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医疗专科化使得医生对于其他科室疾病的临床信息不敏感、不关注,对于患者数据中隐含疾病风险因素容易忽略。同时,患者跨机构就诊造成电子病历数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现代医疗影像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作为必不可少部件之一的梯度线圈,为图像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空间编码信息。为设计出更高性能的梯度线圈,提高其产生的梯度强度,增加梯度切换速率,减少线圈自身的阻抗,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成像要求,愈发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及更加严格的工程限制,梯度线圈的设计方法也随之不断发展。为适应MRI对梯度线圈性能不断增长的需求,本文以有
图像去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大基础性问题,长久以来备受学者们关注。近年来,深度学习的迅速发展也为图像去噪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去噪方法相比传统先验方法取得了去噪指标上的大幅提升。然而目前常见的去噪网络模型在实用性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去噪网络模型只能针对特定噪声训练而无法同时应对多种类型的噪声;模型在剔除噪声的同时难以保留图像的细节特征;深层网络堆叠导致的模型运行消耗增加。本文
临床数据中包含了大量患者疾病发展和诊断治疗信息,是发现临床证据、推进医学创新的重要资源。然而,临床数据的质量问题却成为有效利用数据的一大阻碍。开展临床数据质量评估,客观发现数据的质量问题,对于改善数据质量、促进数据有效利用意义重大。数据质量评估往往由评估人依据相关数据质量理论知识,针对具体场景定义数据质量评估项,再执行相应的质量评估。然而,目前无论是评估项的定义还是评估的执行都受到过多人为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