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广州涉外司法问题研究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广州府为地域个案,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清代前期的涉外司法体制,正文共分五章,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论及清前期广州涉外司法的两种运作模式,即统治者实现其涉外司法管辖权力所依据的两种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操作方式。清前期外国人在广州府的分布区域,主要包括以番禺、南海两县辖境所构成的省城地区,以及香山县管辖下的澳门地区。官府针对两地的不同情况,实行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即本文所指的“澳门模式”和“省城模式”。清代广东地方官一般不直接面对及管理普通外国人,其对于以上两地外国商民的日常管理及司法管辖,都要借助这两套体制作为中介来实现。本章探讨的重点是这样两种管理体系在官府的涉外司法活动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两种体系的运作究竟给官方实现其涉外司法管辖权力带来了何种影响。第二章以死刑案件的处理为中心,从实体与程序两个角度来分析清前期广州涉外刑事司法活动,侧重于探讨其不同于非涉外司法的制度性内涵。清代前期,广东是对外经贸往来的主要港口,在广州、澳门居住、贸易的外国人口不断增多,尽管官府有各种限制,但中外民间的日常接触和往来却不断增加,难免发生各种磨擦,也不乏刑事案件的发生。其间,命案的处理因为涉及死刑问题,不仅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以及西方诸国的密切关注。古代命案的审理、判决,死刑的复核,直到人犯的勾决,都通过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最终掌控在皇帝的手中,作为操纵众生生杀大权的主要体现。面对不服管束的“蛮夷”,皇帝尤其将处理涉外命案视为一种重要的震慑手段而格外重视,继而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方式。由于涉外命案的处理在当时的外交态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典型性,故而,本章主要围绕涉外死刑案件的处理来探讨清前期涉外司法的实体和程序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一命一抵”立决死刑原则的贯彻和适用,后者主要体现在对于涉外司法中翻译角色的安排。第三章以广州十三行商欠案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清前期涉外商事纠纷的处理模式。康熙二十三年以后,随着东南沿海抗清势力的肃清,清朝实行开海贸易政策,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依据清朝政策,各通商口岸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官商组织垄断的形式进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为了强化对西方人的防范,清朝关闭其它三海关,仅留广东一口对外通商,此后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近百年里,西方各国与中国内陆地区的经贸往来,主要通过广州十三行来进行。由于这一贸易体制包含着种种缺陷与弊端,导致众家行商纷纷陷入资本短缺及周转不灵的困境,继而形成对外商的巨额债务。针对这种情况,当
其他文献
<正>英美两国为恐怖分子打开了伊拉克大门进入6月中旬以来,伊拉克几乎每天都在向世界传递着爆炸性的消息:反政府极端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攻占伊第二大城市摩苏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源于英国1964年东潘多铅矿公司诉麦瑞威泽案的判例。派生诉讼制度在现代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我国台湾公司法中均已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公司
<正>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建(含扩建)核电站13个,在建装机容量3397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此外,还有一批项目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纵观我国核电现状,可见我国核电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和发展的历史。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的关键在党的建设和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党的生命,已经成为新世纪、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
当下中国,客观上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党刊党台、通讯社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两个舆论场传播基调和诉求表达不一致甚至
<正>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这在提升小城镇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对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规划法》和《镇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从因特网上受到他人攻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进行复杂网络系统行为预测研究,特别是进行计算机网络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方法:收集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原因,进而系统评价血塞通注射液的临床使用安全性。结果:不良反应病例
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假设,将区域吸收能力与FDI的交互项引入回归模型,选取1985-2011年26年的数据,通过平稳性、协整等相关检验发现,FDI对福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