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票均衡价格已经充分、准确地反应了现有的公开信息,按照这个进行逻辑推理,如果两个交易方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其他信息,两者之间的交易不会引起股价的波动,这也就意味着股票的需求曲线是完全具有弹性的。Shleifer(1986)对此提出了疑问:S&P500的指数样本股调整不具有任何的信息含量,但是样本股调整在公告日当天却获得了超额收益,他认为这是有效市场的一个悖论。指数效应的研究也就开始于此。
股票价格指数是用于描述股票市场总的价格水平的指标,它反映了市场价格走势的变化。指数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一组股票,将其价格进行加权平均,通过一定的计算规则然后得到股票指数。各种指数具体的股票选取和计算方法并不相同。由于市场不断的发生变化,为了使指数具有市场代表性,股票价格指数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指数成份股的调整,纳入或者剔除成份股。当纳入一只成份股时,这只股票会在公告日(Announcement Date,AD)获得超额收益,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上升态势然后反转,而当剔除一只成份股时会出现相反的情形,这个就是“指数效应”。当存在这样套利机会时,市场投资者也就逐渐增加了对指数调整的关注度。指数效应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集中于指数效应中的价格和成交量的研究。目前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都存在超额收益和成交量放大的情况。但是在调整日之后价格和成交量的变化并不一致,甚至对同一指数的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这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假说。在国外对指数效应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充分,日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五种解释理论,分别是不完美替代假说、价格压力假说、信息假说、流动性假说和市场分割假说。研究对象比较多的是美国的S&P500指数,当然也有其他国家的一些指数的研究。国内的研究相对较晚,但是目前已经有对上证180等指数进行过研究,当然也包括沪深300指数。但是发现大家的结论并不相同,同时运用的解释理论也并不相同,因此说明目前还未达成一致共识,笔者试图通过对沪深300指数的进一步研究,以丰富对中国指数效应的研究。
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言内容。首先是包括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其次是对指数效应的研究分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进行相关文献的综述。
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目前形成的指数效应的五种解释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了各种理论的出发点和异同点。为后面解释中国的指数效应做下理论的铺垫。
第三部分将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指数效应进行研究的一些准备工作,主要介绍了研究的方法、所要研究的对象和样本的选取规则。
第四部分是对沪深300指数效应进行实证的检验。分为纳入组和剔除组这两组进行检验。
第五部分是比较核心的内容,主要对沪深300指数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之后,需要运用理论对其进行解释。首先是初步分析了五种解释理论的适用性的简单解释,最后选定价格压力假说对指数效应进行具体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和一些反思。
总的来看,文章通过选取2005年4月~2011年8月期间指数调整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经过严格的条件筛选之后纳入组和剔除组内各包含121只和136只样本。认为指数效应同样存在于沪深300指数调整样本股的过程当中。但是对于纳入和剔除股票,指数效应有不同的反应。
首先总结价格上的变化,纳入股票的价格反应相对剔除股票要提前5~10天,市场投资者对剔除股票的反应程度要大于纳入股票的反应,这体现在剔除组内样本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值都普遍要显著大于纳入组内样本的对应数值。相同之处是两组样本都在中长期出现了价格的反转现象,而且从价格变化的时间跨度来讲,大约经历的时间都为20天左右,这说明纳入和剔除的市场反应是对称的情形,只是反应幅度有所不同而已,因此这符合价格压力假说的价格反应特征。
其次从成交量的变化来看,也同样对应了价格的反应方式。纳入股票的成交量反应相对要提前一点,被剔除的股票的成交量变化比率也普遍要大于被纳入的股票,这在成交比率上也得到了体现。另外剔除组内样本在公告日之后两周左右成交量再次出现放大的现象,这是与被纳入股票不一致的地方,推测指数跟踪者的持股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于这一段公告日和调整同之间。对于剔除股票的成交量在公告日之后与纳入股票的非对称现象,认为从这点来分析,也支持了市场分割假说,也就是说虽然剔除组内的样本股被剔除,但是人们仍然由于原来的被纳入而增加对其了解程度,这种熟悉度不会因为剔除而瞬间消失,相反由于调整日的存在,甚至会更加增加剔除组内的股票知名度,一旦价格出现了下跌,人们会增加对该特定股票的配置。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价格效应来解释,相比较纳入组,剔除组内股票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在公告日之后的波动幅度也更大,同时伴随着较大的成交量,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综合来看,沪深300的指数效应是存在的,而且在五种解释理论中,从成交量和价格反映综合来考虑,比较吻合的是价格压力假说。在公告日前后纳入股票价格上升,剔除股票价格下跌,成交在公告日前后出现放大,在中长期价格出现了反转迹象。
另外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影响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的因素,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发现:
调整的样本股的估值水平对价格反应带来不相同的影响。对于剔除组而言,高估值的股票的价格效应比低估值的股票要更加明显,投资者在指数调整时更愿意卖出高估值的样本股。流通市值越小的样本股的价格反应也要大约流通市值大的样本股。也就是说对于流通市值小的股票,买卖行为更容易引起价格的波动,所以带来的价格反应也更加明显。
虽然笔者努力对沪深300指数效应做一个最准确的研究,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计算样本股超额收益的过程中,可能运用风险调整法会使得结果更加精确,但笔者编程能力较差,就使用市场调整法代替,虽然方向性错误不会出现,但是牺牲了精确度。其次在证明信息假说的过程中,对于指数调整是否是一个零信息调整,这一点未能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也是以后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在指数调整与指数基金的行为之间,可以做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另外指数效应在调整日的量价上可以再次进行研究,但需要对每一只样本股的调整日重新进行梳理,而每一次样本调整的时间都不一致,由于时间和数据不足,未能对这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都是以后笔者需要不断努力的地方,不断加强工具的学习使用,也要继续跟踪和研究指数的发展。
股票价格指数是用于描述股票市场总的价格水平的指标,它反映了市场价格走势的变化。指数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一组股票,将其价格进行加权平均,通过一定的计算规则然后得到股票指数。各种指数具体的股票选取和计算方法并不相同。由于市场不断的发生变化,为了使指数具有市场代表性,股票价格指数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指数成份股的调整,纳入或者剔除成份股。当纳入一只成份股时,这只股票会在公告日(Announcement Date,AD)获得超额收益,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上升态势然后反转,而当剔除一只成份股时会出现相反的情形,这个就是“指数效应”。当存在这样套利机会时,市场投资者也就逐渐增加了对指数调整的关注度。指数效应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集中于指数效应中的价格和成交量的研究。目前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都存在超额收益和成交量放大的情况。但是在调整日之后价格和成交量的变化并不一致,甚至对同一指数的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这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假说。在国外对指数效应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充分,日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五种解释理论,分别是不完美替代假说、价格压力假说、信息假说、流动性假说和市场分割假说。研究对象比较多的是美国的S&P500指数,当然也有其他国家的一些指数的研究。国内的研究相对较晚,但是目前已经有对上证180等指数进行过研究,当然也包括沪深300指数。但是发现大家的结论并不相同,同时运用的解释理论也并不相同,因此说明目前还未达成一致共识,笔者试图通过对沪深300指数的进一步研究,以丰富对中国指数效应的研究。
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言内容。首先是包括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其次是对指数效应的研究分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进行相关文献的综述。
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目前形成的指数效应的五种解释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了各种理论的出发点和异同点。为后面解释中国的指数效应做下理论的铺垫。
第三部分将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指数效应进行研究的一些准备工作,主要介绍了研究的方法、所要研究的对象和样本的选取规则。
第四部分是对沪深300指数效应进行实证的检验。分为纳入组和剔除组这两组进行检验。
第五部分是比较核心的内容,主要对沪深300指数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之后,需要运用理论对其进行解释。首先是初步分析了五种解释理论的适用性的简单解释,最后选定价格压力假说对指数效应进行具体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和一些反思。
总的来看,文章通过选取2005年4月~2011年8月期间指数调整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经过严格的条件筛选之后纳入组和剔除组内各包含121只和136只样本。认为指数效应同样存在于沪深300指数调整样本股的过程当中。但是对于纳入和剔除股票,指数效应有不同的反应。
首先总结价格上的变化,纳入股票的价格反应相对剔除股票要提前5~10天,市场投资者对剔除股票的反应程度要大于纳入股票的反应,这体现在剔除组内样本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值都普遍要显著大于纳入组内样本的对应数值。相同之处是两组样本都在中长期出现了价格的反转现象,而且从价格变化的时间跨度来讲,大约经历的时间都为20天左右,这说明纳入和剔除的市场反应是对称的情形,只是反应幅度有所不同而已,因此这符合价格压力假说的价格反应特征。
其次从成交量的变化来看,也同样对应了价格的反应方式。纳入股票的成交量反应相对要提前一点,被剔除的股票的成交量变化比率也普遍要大于被纳入的股票,这在成交比率上也得到了体现。另外剔除组内样本在公告日之后两周左右成交量再次出现放大的现象,这是与被纳入股票不一致的地方,推测指数跟踪者的持股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于这一段公告日和调整同之间。对于剔除股票的成交量在公告日之后与纳入股票的非对称现象,认为从这点来分析,也支持了市场分割假说,也就是说虽然剔除组内的样本股被剔除,但是人们仍然由于原来的被纳入而增加对其了解程度,这种熟悉度不会因为剔除而瞬间消失,相反由于调整日的存在,甚至会更加增加剔除组内的股票知名度,一旦价格出现了下跌,人们会增加对该特定股票的配置。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价格效应来解释,相比较纳入组,剔除组内股票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在公告日之后的波动幅度也更大,同时伴随着较大的成交量,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综合来看,沪深300的指数效应是存在的,而且在五种解释理论中,从成交量和价格反映综合来考虑,比较吻合的是价格压力假说。在公告日前后纳入股票价格上升,剔除股票价格下跌,成交在公告日前后出现放大,在中长期价格出现了反转迹象。
另外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影响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的因素,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发现:
调整的样本股的估值水平对价格反应带来不相同的影响。对于剔除组而言,高估值的股票的价格效应比低估值的股票要更加明显,投资者在指数调整时更愿意卖出高估值的样本股。流通市值越小的样本股的价格反应也要大约流通市值大的样本股。也就是说对于流通市值小的股票,买卖行为更容易引起价格的波动,所以带来的价格反应也更加明显。
虽然笔者努力对沪深300指数效应做一个最准确的研究,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计算样本股超额收益的过程中,可能运用风险调整法会使得结果更加精确,但笔者编程能力较差,就使用市场调整法代替,虽然方向性错误不会出现,但是牺牲了精确度。其次在证明信息假说的过程中,对于指数调整是否是一个零信息调整,这一点未能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也是以后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在指数调整与指数基金的行为之间,可以做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另外指数效应在调整日的量价上可以再次进行研究,但需要对每一只样本股的调整日重新进行梳理,而每一次样本调整的时间都不一致,由于时间和数据不足,未能对这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都是以后笔者需要不断努力的地方,不断加强工具的学习使用,也要继续跟踪和研究指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