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硅纳米线是一种典型的一维硅基结构材料,利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MACE)技术形成的硅纳米线具有高度定向性、高比表面积以及制备工艺与硅基半导体工艺高度兼容的特点,特别是其室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纳米线是一种典型的一维硅基结构材料,利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MACE)技术形成的硅纳米线具有高度定向性、高比表面积以及制备工艺与硅基半导体工艺高度兼容的特点,特别是其室温气体敏感特性使其在低功耗集成式气体传感器领域极具发展与应用前景。为了突破其室温灵敏度低的性能限制,表面改性处理被证明是一种有效途径。本论文以硅纳米线有机改性改善气体响应性能为研究目标,通过可控制备有机导电聚吡咯在有序硅纳米线表面的修饰/包覆复合结构,实现了基于有机-无机异质效应的硅纳米线基气体传感器气敏性能的显著提升,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阐明了有机-无机复合改性结构的气敏机制。首先,发展了一种可以实现硅纳米线阵列有效微结构改性的双重MACE(dual-MACE)工艺,即基于MACE过程的副产物Ag实现硅纳米线阵列的二次MACE刻蚀,获得了一种结构稀疏、表面粗糙化的硅纳米线阵列。该dual-MACE工艺明显增大了硅纳米线与气体的接触表面并同时创造了高密度非稳表面态,提高了硅纳米线敏感元的气体吸附性能;同时,MACE二次刻蚀处理形成了稀疏化硅纳米线阵列,低的纳米线阵列密度利于进一步的表面改性处理和气体的内部扩散。其次,基于dual-MACE形成的稀疏粗糙硅纳米线阵列,利用气相化学聚合法成功制备了具有超薄壳层(10nm)的聚吡咯薄膜/硅纳米线核壳阵列结构,利用液相化学聚合法在硅纳米线的粗糙表面嵌入大量20-50nm的高分散聚吡咯纳米粒子,形成了聚吡咯纳米粒子修饰的硅纳米线阵列。对比研究了两种复合气敏结构的室温氨敏性能,发现:核壳结构和修饰结构对10ppm氨气的敏感响应较纯相一维硅纳米线阵列分别提高了约27倍和6倍;硅纳米线/聚吡咯薄膜核壳结构基传感器较聚吡咯颗粒修饰结构具有更快的动态响应特性和更低的探测下限。室温下,核壳结构传感器对1-10ppm NH3的响应时间小于3秒,NH3检测下限可达180ppb。最后,通过控制气相聚合时间制备出了具有不同聚吡咯壳层厚度的聚吡咯/硅纳米线核壳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和NO2气敏评价。通过抽象理论模型,分析并推导出了可以解释实验结果的理论公式。这一理论模型对于其它一维有机/无机复合体系的气敏性能研究具有好的指导意义和普适性。
其他文献
声子晶体是一种结构呈周期性的弹性介质,在某些特殊频段内具有抑制弹性波的特性即带隙。压电弹性材料存在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结构中,例如传感
阿替洛尔(ATL)和阿托伐他汀(ATV)是两种常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导致心血管药物的使用量大大增加,使得它们不可避免的进入环境。
本文以赣南某钨矿板裂状薄矿脉为工程背景,基于延用矿山原有的地质工程,并根据采场实际地压情况提出了散体人工矿柱支撑倾向锚固留矿法的回采方案。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采
GFRP型材-混凝土组合梁能够充分利用GFRP抗拉能力强和混凝土抗压能力强的特点。由于GFRP与混凝土的界面连接及组合形式对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影响较大,为此本文提出将GFRP工字型
在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下,复杂机械零件的加工对机床各方面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机床本身的动态性能。研究表明,结合部对机床整机动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准确分析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不断加剧并产生了严峻的后果,加剧了耕地资源紧缺,影响了农产品生产安全,并严重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车用燃油消耗量迅速增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汽车的实际使用速度不断提高,而其用于气动阻力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降低汽车的气动阻力是提高其燃油经济性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汽车气动外形的不断完善,车身气动减阻的研究逐渐进入瓶颈期,而非光滑表面减阻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生物学中的叶序理论引入车身非光滑表面的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而利用太阳能电池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是使用太阳能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则是目前光伏技
1988年,Avaronov等人首次提出了弱测量(weak measurement)的概念。他们指出,在测量设备和被测系统耦合强度很弱的情况下,当前后选择态接近正交时,测量结果可以被明显放大,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废弃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土壤,进而渗透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如耗资巨大、耗时长等问题。过硫酸盐作为一种高级氧化剂,已被应用于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和地下水中。以往对污染地下水进行原位化学氧化修复的方法是注入法。该方法产生了大量的氧化剂浪费、二次污染等问题。结果表明,原位化学氧化与缓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