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心理健康是与每个人、每个家庭密切相关的主题,关注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对于规避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风险、为其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经济条件和情感支持,因此探究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就必须考虑家庭支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280户低保家庭的入户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在了解低保家庭生活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测量低保家庭儿童的情绪行为表现,并从家庭支持的角度解释低保家庭儿童情绪行为产生偏差的原因,探究如何完善相关儿童救助政策来改善低保家庭儿童情绪行为,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低保家庭的反贫困能力。问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低保家庭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容易产生情绪行为问题,低保家庭的家庭支持和低保家庭儿童的情绪行为显著相关,不同情感支持程度下低保家庭儿童的情绪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家长抑郁情绪与低保家庭儿童情绪行为显著相关。个案访谈研究发现,低保家庭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特点是:抑郁、焦虑和愤怒的情绪较为常见;同伴交往存在困难,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社会活动参与较少,社会退缩行为严重。通过案例分析对以上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探讨,发现亲子娱乐活动、功课辅导、体罚行为和家长情绪等因素均通过一定作用机制对儿童的情绪行为产生影响。本文尝试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微观层面,通过优化家庭支持能力,改善儿童成长的生态环境,减少贫困代际传递;中观层面,鼓励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充分调动现有的社会资源,加强对低保家庭儿童的社会支持;宏观层面,推进救助政策从经济援助走向救助服务,满足儿童发展性需求,增强儿童的长期发展能力,促进低保家庭儿童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