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是一种广泛性分布的多食性重要农业害虫,对于蔬菜、棉花和其他一些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生产上甜菜夜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长期和频繁地使用杀虫剂使该害虫对多种常规杀虫剂以及新化合物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氰氟虫腙是一种缩氨基脲类杀虫剂,2009年在我国登记用于防治蔬菜上的甜菜夜蛾、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本论文报道了广东省惠州市2011年和2012年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状况,并对氰氟虫腙进行了抗性风险评估,研究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等几种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对保护氰氟虫腙这一类新型杀虫剂及制订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1广东惠州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状况本研究采用浸叶法对广东惠州2011年和2012年甜菜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广东惠州甜菜夜蛾种群对多种杀虫剂已产生高水平抗药性。2011年和2012年,对氟啶脲、虫酰肼、甲维盐、氰氟虫腙、三氟氯氰菊酯、毒死蜱6种杀虫剂都表现出高水平或极高水平抗性,对灭多威、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硫丹和茚虫威表现出中低水平的抗性。2012年与2011年相比,氰氟虫腙与甲维盐抗性水平有所下降,氯虫苯甲酰胺抗性水平略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两年间甜菜夜蛾对虫酰肼和氟啶脲的抗性变化不大,仍保持在高水平抗性。甜菜夜蛾对三氟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抗性水平也保持极高水平。2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性风险与机制为了评价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性风险,本研究采用饲料感染法进行氰氟虫腙对甜菜夜蛾的抗性筛选。经过12代的连续抗性筛选,惠州2012年种群的LC50由筛选前的17.278mg AI/L上升到筛选后的58.886mg AI/L,抗性提高3.4倍。与室内敏感品系(LC50=1.058mg AI/L)相比,筛选12代后的抗性为55.7倍,达到高水平抗性。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的现实遗传力(h2)为0.0858。当斜率为2.261、矿值为0.0858、每代杀死率在70%-90%时,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15.0~22.7代。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经过连续10代的筛选,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性倍数由原始种群的60.3倍上升到370.4倍,抗性水平提高6.1倍。筛选后对于三氟氯氰菊酯、氟啶脲、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与原始种群相比较都有一定的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对于茚虫威、多杀菌素、灭多威、硫丹、三氟甲吡醚、甲维盐以及毒死蜱的抗性水平与原始种群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在不接触任何杀虫剂的情况下,对于三氟氯氰菊酯、甲维盐、氟啶脲、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与原始种群相比较都有一定的下降,也没有无显著差异;对于茚虫威、多杀菌素、灭多威、硫丹、三氟甲吡醚、氰氟虫腙、毒死蜱的抗性与原始种群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本研究未发现氰氟虫腙与茚虫威、三氟氯氰菊酯以及所测定的9种杀虫剂之间存在交互抗性。针对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三氟甲吡醚以及甲维盐产生了极高水平抗药的状况,通过增效试验探讨其产生抗性的生化机制。浸叶法测定研究发现酯酶抑制剂DEF对氰氟虫腙有较强的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为5.7倍(HZ11)和3.4倍(HZ12)。最令人意外的是,我们发现黄素单加氧酶抑制剂甲巯咪唑对氰氟虫腙的增效作用也十分显著,分别达到3.1倍(HZ11)和1.9倍(HZ12)。PBO对氰氟虫腙也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为2.1倍(HZ11)和1.7倍(HZ12)。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对三氟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十分显著,增效倍数达到了12.9倍(HZ12)。DEF,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和黄素单加氧酶抑制剂甲巯咪唑对三氟氯氰菊酯都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为4.3倍(HZ12)、2.6倍(HZl2)和2.3倍(HZ12)。四种增效剂对甲维盐都无明显增效作用。点滴法使用除了四种常用的增效剂之外的四种新型的增效剂抑霉唑、克霉唑、酮康唑和联苯甲酰,研究发现除抑霉唑外,克霉唑、酮康唑和联苯甲酰增效作用都不明显。DEF和PBO的增效作用最强,分别达到了4.6倍和4.7倍。甲巯咪唑对氰氟虫腙有一定的的增效作用,增效倍数为1.7倍。两种方法的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性与酯酶、黄素单加氧酶以及P450的活性提高有关,其中以酯酶的作用较大。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则主要与P450有关。四种增效剂对甲维盐无明显增效作用,甜菜夜蛾对甲维盐的抗性可能与其他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