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即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多表现为胸闷、胸痛。在中医学理论中,虽未有“冠心病心绞痛”一词的记录,但其持续性胸痛、或伴发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乏力、自汗等症状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心阳不振”、“气滞血瘀”等所引发的症状相接近,由此它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围。其阵发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及发作时疼痛或在心前区,或放射至左肩部、后背部等特性,具有风邪“善行而数变”的基本特征,这与中医学“风邪致病”的理论具有一定相关性。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两篇文献综述,分别论述了胸痹的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在回顾中医学“风邪致病”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多数医家运用风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经验,探讨其与风邪致病理论的相关性,意在强调风邪致病的因素,重视风药在治疗胸痹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通过临床病例采集和数据分析处理,观察胸痹患者在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方面的特点,及其与“风病说”的相关性,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并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收集178例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成人患者,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信息。其中以中老年男性为主,男女比例约为1.02:1,年龄最大89岁,最小32岁。年龄分布以70-7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39.33%;其次为80-89岁、60-69岁年龄组,分别占总例数的28.09%、20.79%。所收集病例中存在高血压患者137例,占76.97%;其次为血脂异常,占43.26%。41.01%的患者是在季节交替时节、感受风寒邪气后发病,其在五种诱发因素里所占构成比最高;21.91%的患者是在劳累、体力不支的诱因下发病;19.10%的患者发病与情绪因素有密切关系。数据处理方面,将采集到的症状及体征转化为映射到27个规范化辨证要素诊断权值,然后观察所涉及到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本次调查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胸痹主证(病位在心)的证候要素为血瘀,共136例,占总例数76.40%;其次为气虚(64.04%);其余如痰浊、热蕴、寒凝、阳虚、气滞等所占比例均不足30%。此外主要涉及其他脏腑的兼证,以脾气虚(46.07%)、肾阴虚(37.08%)、肾阳虚(29.78%)、肝阴虚(25.84%)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兼证。证候要素组合以气虚血瘀最多,占66.83%;其次为气虚血瘀阳虚,占16.29%。结论:1本虚是胸痹的发病基础,其主要病位在心,多伴有脾肾亏虚,以气(阴)虚的虚损性质为主。2季节更替、风寒外袭与胸痹发病密切相关。心肾虚衰、风客脉络、气血阻滞是胸痹的重要病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