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家庭与二十世纪下半期美国电影中的中产阶级女性形象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大众传媒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几乎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形式之一,电影以其特有的魔力塑造着我们的对周围世界的态度与看法。然而,作为人类力量延伸之一的电影展现给我们的真实生活场景是碎片化的,支离破碎的。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下半期的四部美国经典电影中对女性的再现以比较媒体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差异。 在20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的变迁中,50年代的“理想家庭”不再可行,女性受束缚的创造力终于得以释放。在本文所选的四部电影中,对女性的再现有一个逐渐的转变,即从刻板的家庭主妇形象(《穿灰色法兰绒服的男人》中的贝琪和《毕业生》中的罗宾逊太太、布拉多克太太)转变为拥有自己事业的独立女性(《克莱默夫妇》中的乔安娜),甚至被塑造成英雄(《末路狂花》中的西尔玛和路易丝)。然而,男人养家糊口的传统角色依然没有改变。对“理想”家庭的怀旧情绪和对女性形象的潜在歪曲仍然充斥着荧幕。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新的女性形象开始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然而,这种新形象是传统和非传统性别形象的糅合。好莱坞从来没有做出大胆的尝试去挑战作为美国社会中坚的白种中产阶级男性的统治地位。通过宣扬“理想”家庭,好莱坞暗中削弱了妇女的自尊和创造力,同时也给其他群体对妇女的认知带来了消极影响。而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充斥于好莱坞电影中的“理想”家庭模式必然会使人们的家庭观念滞后于20世纪后半期不断变迁的社会景象。 本文通过比较四部电影中女性形象与现实的反差并结合圆锥理论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人们意识到提高媒体素养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世界贸易组织年度报告指出,近年来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在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际贸易的跨国性决定了语言之间的转换是必须的,即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翻译是
韩礼德认为:“名词化隐语可能首先出现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文章中,它逐渐融入绝大多数各式各样的成人语境,……而逐渐成为名誉和话语权力的标志。”名词化尤其在学术论文和正式文
新世纪翻译的繁盛带来了对译文质量评价的迫切需求。传统的译文质量评价方法多是学术性和综合性的,因而操作性不强。本文旨在建立一个实用的针对科技英语译文的质量评价模型。
当今社会翻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式各样的翻译公司、翻译机构层出不穷。但若使翻译产业更加发展、更加专门化,则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大学里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研究生的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学术领域的通用语,对旨在学术领域获得成就的研究人员们来说,英文写作是必不可缺的技能。在学术话语社团中,学术写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交际活动。作者通过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