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p54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农业人口过剩,农民就业不足,庞大的农业人口与有限的农业资源的尖锐矛盾,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农业人口过多致使农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并且影响社会的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经。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可以提高农村资源的人均占有率,进而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经之一。本文对涟水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分析表明:到2005年,全县农业劳动力总量达到27.8万人,比1987年下降了6.8%。从整个时间序列上看,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不大。但是涟水县农村劳动力总量增长的速度和幅度都很大,至2005年,农村劳动力总量达到50.1万人,比1987年增加了42.6%。农业劳动力数量在农村劳动力总量中的比例一直呈快速下降趋势,从1987年的近85%降到2005年的55.5%。在此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转移。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涟水县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回流,2004年农业劳动力数量比2003年增加了4.3%。回流现象的出现是在大环境下发生的,可能与全国2004年初出现的“民工荒”的大背景有关。依据涟水县各乡镇各产业劳动力占整体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各乡镇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进程不尽相同,内部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乡镇如涟城镇和高沟镇、朱码镇等往往表现为农业劳动力比例的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其他非农产业比例上升的趋势。特别的,在转移过程中,向第二产业的转移比例增加不大,呈现跳跃式转移模式。农业劳动力的经济相关性分析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关系可以看出:二者呈负相关趋势,相关系数为-0.53,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地区生产总值与农业劳动力数量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水平,相关系数为-0.80。改革开放以来,涟水县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67.4%下降到2005年的38.1%,降幅超过2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从1980的17.9%和15.3%增加到2005年的33%和28.9%。相关性分析表明:第一产业比重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4;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和农业劳动力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83,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本文以分形理论和分形艺术为理论基础,通过木材解剖学实验手段,获取了4种针叶材和4种阔叶材横、径、弦三切面微观切片样本。采用分形计盒数法对木材宏、微观纹理和构造图像进
<正>中介语理论是70年代初在外语教学学科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兴理论。它的产生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被介绍到我国。十几年来,运用中介语理论研
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仍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供给能力与动力问题。农业税取消后,基层政府财力更加弱化,靠财政转移支付来维系供给,供给能力不足。与此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模式使我国资源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吉林省的森林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列,人均林木蓄积量位于全国第五位,但工农业的发展严
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同时还体现了民主、平等和正义的精神,凝聚了人类的美好理想。从合作社的历史实践与合作社本质属性来看,政府的介入必不可少,政府对合作
海外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起步晚,但发展迅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成为WTO的成员,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跨国国门,从事海外投资。然而,海
<正>当下,许多学校自主开发了"益智玩具"校本课程,种类繁多,比如魔方、魔尺、魔球、七巧板、伤脑筋、九连环、华容道、数独等。这些益智校本课程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积淀学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村社会保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是社会保障中一个问题极多、难度极大、社会负担极重的特殊对象。虽然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格局基本形成,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绿色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作为农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户间的桥梁,在整个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